《心经》新诠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心经》新诠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1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简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7708675
作者:何新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编辑推荐
  《<心经>新诠》不依旧样,独出“新”裁。它源于中华文化精髓,洞见传统文化危机,为迷茫中前行的国人擎一盏灯。请看:“五四”以降,**唯物论和文化西化论的盛行,摧毁了国人固有的家国意识、宗教意识和人文传统,华夏成为一个文化流浪民族何新如是说。《<心经>新诠》,既是学人何新的阐释,亦是哲人**的论点,开卷发聋振聩,掩卷引人深思。 
内容简介
  “五四”以来,*唯物论和文化西化论的盛行,摧毁了国人固有的家国意识、宗教意识和人文传统,华夏成为一个文化流浪的民族。何新的《<心经>新诠》源于中华文化精髓,洞见传统文化危机,从宗教、哲学的角度为迷茫中前行的国人擎了一盏指明灯。本书独出“新”裁,既是学者何新对历代流传的不同版本《心经》的阐释,也是哲人关于宗教与哲学关系的*论点,开卷振聋发聩,掩卷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何新,系中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他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
目  录
目录
论宗教
卷一
《心经》通诂
原文与新译文对照
卷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卷三
语辞注释
读《心经》
卷四
《肇论》诠释
前  言
  论宗教
  1)宗教是一种神秘。
  宗教的必要性源于人生的神秘性。
  人生是神秘的。
  人类与万物及其他一切物种之不同,在于人类具有灵明之知觉及心性。
  人类不仅能感知世界,而且能以理智解读世界,以理性拟构世界。
  2)但是,人类理性是有限的。
  正如康德和哥德尔所证明的,人类借以认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符号逻辑工具,即理智及理性之逻辑结构以及语言结构具有先天缺陷,因此不可能终极意义地理解和认知世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论“有”与“无”
  (存在与虚无)
  【何新按】“有”与“无”,即存在与空无,自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指出这两个范畴存在悖论以后,曾经成为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本体论范畴。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以专门章节详细讨论。
  在东方哲学中,中国之巴门尼德老聃也曾在《道德经》中讨论“有”与“无”问题。在魏晋玄学以及中古佛教哲学中,这两个范畴则分化成为崇有论以及虚无论两派,又被佛学之“有宗”及“空宗”作为思辨以及论辩的经典范畴。
  但两宋以后中国本体论哲学消亡。因此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现代人,对本体论之“有”、“无”两个概念基本丧失了抽象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由于近代经验主义、分析哲学的兴起以及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消亡,包括罗素、维特根斯坦等所谓“大师”,对这两个本体论范畴的哲学意义也完全失去了关于哲学与宗教的本体论理解。
  本文拟重新追溯“有”、“无”这一对基本本体范畴的哲学含义。
  
  《道德经》第一章乃老子之本体论。老子认为:虚无为万物之本体。虚无与存有同时并存。“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老子的这一本体论思想,自河上公及王弼以来从未能得到历代注家的真正理解。
  相似的观点,亦见于小亚细亚爱非斯哲人赫拉克利特、印度的《呔陀经》以及早期佛教思想中。顺便指出,我在早年(1981年)对老子的研究中,曾将老子思想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相比照。这一观点后来为很多人所沿袭。但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具有深刻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个“能量流”(“活火”everlivingfire)的重要宇宙概念,赫氏思想更具有科学主义的简明化倾向。这都是老子思想所没有的。但赫氏思想却缺乏老子思想中“道”一元论的系统性,而老子哲学的神秘主义色彩则更具有耐人寻味的深隽性。
  黑格尔《逻辑学》《小逻辑》的第一章均为“有论”(又译“存在论”)。在这一章里,黑格尔极其深刻地分析了关于“有/无”同一『生的命题。我读过国内外许多解读黑格尔“有论”的著作。然而发现并没有人真正懂得黑格尔“有与无具有同一性”的命题。而这个命题,又正是老子哲学本体论的第一命题。
书摘插画
插图

 《心经》新诠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