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 夏季卷)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 夏季卷)

  • 版 次:1
  • 页 数:200
  • 字 数:351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9066784
作者:邓正来 主编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内容简介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进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这意味着西方思想家,甚或中国先哲的思考*不能代替当代中国人自己的思考,西方学者,甚或中国先哲的答案也绝不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答案。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中国问题本身的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为此,我们必须从那种因“西方化倾向”所导致的“中国之缺位”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或“发现”中国。这里的“中国”绝不是1978年以前或更为久远的中国,而是与其有着历史性关联的世界结构中的当下中国;这里的“中国”也不只是地理或人口意义上的中国,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体现并承载着中国人之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的中国。显而易见,这里所讲的“中国”绝不是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亦不是中国传统知识视野下的中国,更不是西方知识视野下的中国,而毋宁是有待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予以认知并建构的一个伦理性的文明体。
目  录
卷首语:重新发现中国 邓正来
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二)
 周晓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有关中国经验的另一种解读
 杨光斌 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
 常向群 “个人—社会—国家三分法模型”及其案例浅析——“江镇”的消失与“庙港社区”的崛起
学术专论
 陈来 情性与礼义——荀子政治哲学的人性公理
 刘清平 从儒家悖论看正当对善的优先性
 邹立君 司法权能:法律程序理论的一种概念创作
学术综述
 刘倩 统合主义与中国研究:文献综述
 孙国东 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述评复旦高研院“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研究”国际圆桌论坛
 何雨 陈雯 “半乌托邦化”: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面相——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审视
论坛:“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研究”国际圆桌论坛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二)
  周晓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有关中国经验的另一种解读
  一、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态及其近代嬗变
社会心态是不断演进过程中的社会的主观精神状态,因其变动不居和现实可感而常常成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常见的社会科学表述中,社会心态常常与价值观相提并论,这是因为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社会心态,都是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现象或主观表征,并且广义的社会心态也常常包含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过,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有相互区别的一面:前者是社会成员用以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观点,并因此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深蕴性;后者则是一种弥散而变动的社会心理状态,是价值观赖以形成的一般心理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关注个体和小群体研究的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君临天下,导致“社会心态”一词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基本处在边缘位置,它“并不是一个积累了很多成果的领域”。在对社会心态研究感兴趣的社会学家中,我们一般可以发现,他们都着重强调了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宏观、动态及与重大社会历史变迁的关联等特征。比如,杨宜音提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周晓虹认为:“在那些重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都会伴随着社会心态的转变和重塑”;马广海更是直截了当地辨明:“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动态社会心理现象。我们认为,在讨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这一主题时,恪守上述核心特征不仅具有准确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早在1886年,恩格斯就说过:“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 夏季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