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248
  • 字 数:23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9062793
作者:金兵 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内容简介
陌生化手法是造就文学性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必须尽量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在翻译实践中,类比式翻译是再现陌生化手法的有效手段。对于某些暂时难以再现的陌生化手法,译者可以采取更换原作的手法、添加注释等适当的补偿措施。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陌生化
  二、陌生化与文学翻译
 第二节 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内容与形式的对峙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一对由来已久的矛盾
  一、内容取向的摹仿论与表现论
  二、形式主义文论
  三、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论
  四、语言本体论在中国的兴起
 第二节 重内容轻形式:译者的主流倾向
  一、西方译论回顾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二章 内容与形式的对峙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内容与形式作为一对紧密相关的范畴,共同构成了有机的文学作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内容重于形式,也有人认为形式就是内容,还有人认为应当形式与内容并重。不同的理论立场会对文学创作的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文学翻译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文学理论的影响,有关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作的陌生化手法。在文论史上,重内容轻形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导致了很多文学翻译工作者对原作陌生化形式的忽视。因此,回顾历史上人们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认识对于澄清翻译理论中的某些误区是大有益处的。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一对由来已久的矛盾
  一、内容取向的摹仿论与表现论
  (一)西方的摹仿论和情感论
  摹仿论是西方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稍晚于他的德谟克利特从艺术起源论上阐述了自己的“摹仿论”。他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德谟克利特并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样强调“与原物相似”,他这里讲的“摹仿”不过是一种启发而已。
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摹仿论的支持者。这从色诺芬《回忆录》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在同画家、雕塑家克莱陀的对话中这样问道:“你摹仿活人的身体的各部分俯仰屈伸紧张松散这些姿势,才使你所雕刻的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是不是?……你是否也描绘人的心境,最令人感动的、最和蔼可亲的或是引起爱和憎的?武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特质,这个能不能摹仿呢?”从他的发问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摹仿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力求神似。
不过,说到摹仿论,古希腊时期影响最大的当属柏拉图的观点。他在《理想国》中讨论了“摹仿的一般性质”,他认为神、木匠和画家是三种床的创造者:神创造了床的“理式”,木匠则摹仿理式的床,制造了现实的床,而画家则摹仿现实中的床,画出了图画中的床。因此,画家笔下的床与真理隔了三层,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应当被驱逐出理想国。他认为艺术家的工作并非难事,他说:
书摘插画
插图

 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