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插图本)(精装)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哲学家 >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插图本)(精装)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8128780
作者:(英)蒙克 著,王宇光 译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编辑推荐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是西方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插图本是在原平装本的基础上,精选了一百多幅维特根斯坦及其家人、朋友,以及作品等珍贵图片,更好展现了他本人和他生活的世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维特根斯坦其人及其学说。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瑞·蒙克(Ray Monk),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哲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分析哲学的历史,并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传记写作。1991年蒙克因《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获得达夫?库珀奖。其他传记作品有《罗素传》、《奥本海默传》等。
目  录
致谢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前  言
序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形象散发着一种很特殊的魅力,他对20世纪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并未能完全解释这种魅力。即便很不关心分析哲学的人也觉得他惹人瞩目。有写他的诗,有受他之感而画出的画,有为他的著作谱的曲,还有一本以他为主角的小说——几乎就是一本文学化的传记[布鲁斯·达菲的《我见到的世界》(The World as I Foundit by Bruce Duffy)]。此外,至少有五种关于他的电视片,无数写他的回忆录,而写回忆录的人经常只是略微认识他。(例如,只见过他四五次的F.R.里维斯写了一篇十六页的文章,谈自己“对维特根斯坦的记忆”。)出版过回忆维特根斯坦文章的,有教他俄语的女士,有为他的爱尔兰小屋运送煤炭的人,还有虽不太认识他、但碰巧为他拍了最后一次照片的人。
  这一切都像是跟产出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评论的现行产业各行其事。但这一产业也在飞速进展。一个最近的二手文献资源列出了不少于5868种谈他工作的文章和书籍。这里头能使学术圈外人产生兴趣的很少,而且也同样少地谈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正是那一方面引出了上一段提到的那些作品。
媒体评论
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传记,在我看,实是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译者王宇光中英文俱佳,不辜负原著。
  ——陈嘉映
  蒙克的这本传记运笔深透,对普通读者也丰盛可口……一个美妙生命的一幅美妙肖像。
  ——《卫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最早的记录就是以此为题。大约八九岁时,他在一个门口停下来想这问题。他没找到满意的答案,下结论说:在那种情况下撒谎说到底没任何错。后来他如此描述这件事:“这一经历,就算不是对我未来的生活方式有决定意义,至少也典型地体现了我那时的本性。”
  这件事在一个方面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整个一生。他之所以转向哲学,与(比如说)伯特兰·罗素不同;罗素转向哲学,是希望在之前只有怀疑的地方找到确定性,而维特根斯坦,则是上述那种问题激起的强制倾向把他拽进了哲学。可以说,是哲学找的他,而非他找的哲学。在他的体验里,那个问题的两难是讨厌的侵扰和费解的谜,强加于他、俘虏了他,令他不能好好过日常生活,除非哪天能用一个满意的解答将其驱除。
  但在另一意义上,回答这一具体问题的那个少年是极不典型的维特根斯坦。这回答轻易地接受了不诚实,根本上不容于成年维特根斯坦身上的令人既钦佩又敬畏之处:不留情面的诚实。恐怕也不容于他对哲学家之为哲学家的理解。“称我为真之寻求者”,他曾写信对姐姐说(她在一封信里称他为大哲学家),“我就满意了”。
  这件事意味着性格的变化、而非观点的变化——他一生许多次变化中的第一次;他的一生以一系列这样的转变为界标,它们发生在危机的时刻,而维特根斯坦企求转变时抱着这样的信念:危机的根源是他自己。仿佛他的一生是一场与他自己本性进行的战斗。他成就了的事情,通常都带着“不顾他的本性”的意味。就此意味而言,终极的成就是对他自己的彻底克服——一种让哲学本身不再必要的转变。
  后来,有人对他说G.E.摩尔孩子般的单纯值得赞扬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异议。“我不能理解,”他说,“除非一个孩子也值得为之得到赞扬。因为你谈的单纯不是一个人为之拼争的单纯,而是出自天然的免于诱惑。”
  这评论暗藏着一种自我评价。维特根斯坦自己的性格——他的朋友和学生在许多回忆录里都提到的那种强势、不妥协、支配性的个性——曾是他为之拼争的东西。年幼时,他的性情讨人喜欢和顺从——容易取悦、听话,以及(如我们已看到的)愿意牺牲真相。他一生前十八年的故事,首先就是这个斗争的故事,是驱动这一转变的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故事。
书摘插画
插图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插图本)(精装)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