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魔方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汉字的魔方

  • 版 次:1
  • 页 数:233
  • 字 数:168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4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9059533
作者:葛兆光 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编辑推荐
“汉诗是汉字写成”的,我当时觉得这是重新理解古典诗歌尤其是特别凸显着中国诗特色的近体诗的关键,恰恰也是人们很容易因为它是“废话”而“闲置”的前提,因此,它成了我写这本小书的思路的起点,也是我命名这部书叫《汉字的魔方》的原因。
 
内容简介
总想着把传统文学语言和现代分析手段互相沟通,好像是想把青铜鼎熔化了放进现代模具重铸成标准件,但是,“橘逾淮则为枳”,移植总是要截枝伤根,无论是圆枘方凿,还是方枘圆凿。始终是有些不合的。特别是毕竟自己不是当行专门,仍然是“花脸反串花旦”,所以,只好找个取巧的办法,选取一些来自古典批评的现成词语,借了现代语言分析方法作现代的诠释,仿佛“新瓶装旧酒”似地讨论了诗歌的“意脉”、“诗律”、“典故”、“虚字”、“对偶”等等,最后,由于有着历史癖好,便加上了一个“从宋诗到白话诗”的尾巴,表示自己的讨论“有始有终”,算是把古典接上了现代。
作者简介
葛兆光,1950年4月生于上海,籍贯福建。1968年上山下乡,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上学,1982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目  录
新版序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第二章 语言与印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一个难题
一、难题: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二、实例分析:从语义到语音
三、还是难题:诗歌语言批评怎么办
第三章 意脉与语序——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一、诗的语序:老话题的新诠释
二、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三、埋没意绪:意脉与语序分离的意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本来,人置身的这个世界无所谓边缘与中心、背景与对象的区别,世界对于人的眼睛实际上是“无限大”的,可是,人的视觉却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注意点为对象,以对象周边为背景的,因而它的范围又不是“无限大”的。人依照自己所处的角度和意欲的视界来摄取“对象”,并以对象的焦距来确定“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对象的位置,批评家立足于一定的角度,从他的立场去摄取、去制作、去评价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估价诗歌的意义。不过,在诗学批评中最有权威、最有理论意味的一些“背景”,却仿佛是用了广角镜加长镜头,大都只是泛泛而论,尽管它常常在诗学或文学史专著里被恭恭敬敬地放在卷首并占了不少篇幅,但总是只给阅读者提供似是而非的笼统暗示。像中国传统的政治(时代)与思想(学术)背景,它不仅在诗歌评论中被奉为圭臬,而且在文、史两界得到一致的首肯,但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实际上并不能落实到具体诗歌的诠释之中,却只是给诗歌批评附加了一些大而无当的诠释前提,舶来的“环境、民族、时代”背景和后起的“经济一阶级”背景自然给批评带来了不少“理论”色彩和“实证”意味,使传统的“知人论世”摇身一变,就仿佛店铺换了名称叫公司,不止是挂了招牌也扩大了业务,在原先八尺铺面外又添了新柜台,在旧商品外还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新花色,尤其是进口货,20世纪经由东洋转口的或直接来自西洋的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就好像那个时代充斥货架的舶来洋货,把原来格局陈旧的土产货栈变成了中外兼营的合资企业,但是,这种仿佛把帐篷变成了苍穹似的背景交待仍然广袤而含糊,它们对于诗歌好像采取了一个现代军事方法作自己的策略,叫“围而不打”,它可以广泛撒网把诗歌罩在自己的阴影之下,形成一个诠释的包围圈,同时它又绝不直接攻击诗歌王国的城堡以免损兵折将,只是遥遥地保持着它的矜持与高傲,以便宣称自己是最终的胜者。这种“背景”仿佛园林的借景,只能远远眺望却决不可把它当作园林的屏风,又仿佛“屠龙之术”,只能敬而远之却决不可把它当作诗歌诠释的钥匙。
  ……
书摘插画
插图

 汉字的魔方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