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人口过剩--中国传统人口行为的产权经济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 理性的人口过剩--中国传统人口行为的产权经济分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4131703
作者:陈纪平 著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内容简介

尽管拥有可行的人口控制手段,但在产权界定效率低下的制度背景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不得不生育更多的子女来行使产权保护功能,使家庭规模超过由生产技术决定的*值。这种微观上的理性决策形成了宏观上人口行为的非理性过剩现象:频繁的战争、饥荒、瘟疫等“现实性抑制”以及不断的大规模移民;而与宗族活动区域非均衡分布所引起的产权界定效率“南盛北衰”相适应的是,南方家庭规模小于北方,南方人口增长率也低于北方,明代更是出现了南减北增的人口现象。

作者简介

陈纪平(1972—),男,陕西大荔人。1994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油田开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石油开发专业);2000—2003年就读于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产业经济学专业);2003—2006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经济史专业)。现就职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分析。

目  录
序(王玉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一、人口行为
二、传统社会
三、经济理性
四、人口过剩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性质
二、历史主义和逻辑方法
三、理性与演化
四、分析框架的假说性质
第四节 研究价值及意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活动分布是不均衡的,即南方普遍比北方地区发达,尤其是东南最为活跃。在这种“南盛北衰”的非均衡分布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造成的高农业生产率、较为发达的商业活动、官僚系统相对薄弱以及较晚定居的特点。
首先,生态环境及其所形成的农业生产率是影响宗族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为强大的宗族组织在水稻种植区域中普遍出现,显然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这一结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验证。强大宗族组织总是出现的富裕农业地区,而在贫困地区则没有发现,其原因就在于宗族组织的建立和维持需要生产剩余,而传统社会中只有发达农业区(即水稻区)才有此种可能。在传统时期,中国淮河以北地区的土壤状况、降雨量以及气候决定了小麦、谷类和高粱是其主要的农作物。这三类作物的亩产量比水稻低一半左右,也就是说,仅仅水稻的亩产量就可以抵得上小麦和谷类的产量之和。而且,南方地区因为日照时间长,双季稻的种植十分普遍,这也增加了土地的生产率。所以,从总产量上讲南方比北方更为富裕。另外一个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现象就是,由于南方、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率较高以及人口密度更大,其资本生产率更高于北方,这一点对于大规模宗族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以生产效率为基础的族产积累是宗族组织产生与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除了农业生产效率,生态环境还通过另外的途径影响着宗族分布,这就是北方恶劣的气候造成居民频繁迁移,不利于宗族的形成与保持。北方地区降雨不规则,干旱频繁,洪水也总是不期而至,饥馑是常见的现象。每当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必然引起大规模的移民,因为极低的农业生产率不足以让百姓安然度过没有收成的年度。与此相反,南方的生态相对稳定,人类居住的稳定程度很高,有利于宗族的形成与壮大。
其次,商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影响了宗族的非均衡分布。既然族产是宗族产生并成长的必要因素之一,那么影响家庭收入水平的商业活动也必然会间接影响宗族的活动水平。至少宋代以降,南方地区即成为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剩余促使民间贸易的发展;二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宗族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社会组织,而商业和贸易则具有现代气息,是一种能够引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在南方(尤其是东南)这个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现代性的地区,产生出最多、最普遍的宗族现象。

 理性的人口过剩--中国传统人口行为的产权经济分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