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历史背后

  • 版 次:1
  • 页 数:267
  • 字 数:22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358939
  • 丛书名:温故书坊
作者:张耀杰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编辑推荐
我所要点亮的政学两界的人和事,主要偏重于每一位人物和每一例事件的历史局限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告诉给更多的朋友和读者,另一方面是为当下社会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解释。换言之,我所钩沉和讲述的虽然是政学两界老辈人的旧情往事,所要发扬光大的却是21世纪的生命感悟和公民理性。
                          ——作者的话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民国学人的人生传奇和相互之间的矛盾纠葛,夹叙夹议,反思民国时期的学界风景和时代精神。主要收录作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现代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在作者看来,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没有真实就没有历史。作者讲述的是政学两界的旧情往事,所要发扬光大的却是21世纪的生命感悟和公民理性。
作者简介
张耀杰,1964年生于河南禹州。主要著作有《中国话剧史》(合著)、《曹禺戏剧与宗教文化》、《戏剧大师曹禺》、《影剧之王田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真相》、《俞梅荪与新民权运动》、《阳光天堂》、《北大教授》、《民国背影》等。
目  录
以不惑之思面对历史(自序)
北京大学与《新青年》编辑部
关于《新青年》编辑部的重新考证
胡适与罗家伦的历史记录
1949年之后的历史重构
周作人笔下的历史还原
林纾与《新青年》的文化之争
林纾的生平与贡献
陈独秀的骂人有理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抢先发难
林纾的反击与被反击
蔡元培的亲自出马
陷入重围的林纾
对于林纾的重新认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北京大学与《新青年》编辑部
 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新青年》6卷2期曾经公开发表一则《编辑部启事》:“近来外面的人往往把《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混为一谈,因此发生种种无谓的谣言。现在我们特别声明:《新青年》编辑和做文章的人虽然有几个在大学做教员,但是这个杂志完全是私人的组织,我们的议论完全归我们自己负责,和北京大学毫不相干。”
 这里所说的“私人的组织”,其实是志同道合的同人组织。作为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最早出现的同人刊物之一种,《新青年》的异军突起与北京大学在思想教育界独占鳌头的特殊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和北京大学毫不相干”,是《新青年》同人应对内忧外患的策略性话语。
  关于《新青年》编辑部的重新考证
自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4卷1期始,至1919年11月1日出版的6卷6期止,《新青年》杂志共有3卷18期是由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的。要正确理解《新青年》杂志与北京大学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就必须弄清楚一个最为基本的历史事实:在这3卷18期中,究竟有哪些人正式主编过《新青年》杂志?
  查《周作人日记》,1917年8月9日有如下记录:“晴,上午往大学收7月上半月俸……钱玄同君来访不值,仍服规那丸。下午钱君又来,留饭,剧谈至晚11时去,夜颇热。”
这是已经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起站在新文化运动最前沿的钱玄同,第一次登门拜访寄住在绍兴会馆的周氏兄弟。鲁迅也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晴,大热。下午钱中季来谈,至夜分去。”
到了9月17日,周作人又在日记中写道:“阴,风。……以前论交钱君转送《新青年》。夜大雨。”
这里所说的“前论”,就是周作人于7日开始从《北美评论》第717期抄录翻译的学术论文《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全文长5000多字,原作者是英国学者W.B.Trites。这篇用较为浅显的文言文翻译的论文,三个多月后正式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4卷1期,是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1918年1月23日,周作人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往校,进德会记名为乙种会员。收《新青年》4卷1号8本,以赠霞卿……午至教育部同大哥及齐、陈二君至和记午餐。下午往寿宅,3时返。半农来谈。晚11时去。”
在同一天的《鲁迅日记》,有“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午后寄季市《新青年》一册,赠通俗图书馆、齐寿山、钱均夫各一册”的记录。
鲁迅笔下的季市,就是刚刚调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的教育部同事许寿裳。他之所以如此慷慨又如此郑重地拿《新青年》送人,是因为其中有同胞兄弟周作人的译文《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他自己当时也正在酝酿到这份同人刊物中大显身手。
书摘插画
插图

 历史背后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