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化妆造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影视化妆造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4357021
  • 丛书名:实用影视制作技巧丛书
作者:孙鸿魁 著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为“实用影视制作技巧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七章,主要探讨了影视化装造型艺术的审美特性,面部解剖与化装之关系,色彩学、光学与化装造型之关系,塑型化装艺术等知识。 希望本书对中国影视制作工作者,特别是初涉影视制作领域的年轻人,有所帮助;对促进中国影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
孙鸿魁,男,1932年生,吉林省松原市人,国家一级美术设计。1948年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四期训练班,1950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1992年离休。曾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化装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现为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顾问、化
目  录

导言
第一章 影视化装造型概论
一、化装的分类和特点
二、影视化装造型艺术的审美特性
三、化装造型类别
第二章 面部解剖与化装之关系
一、化装造型师对头部骨骼结构解剖学的研究
二、颜面肌肉解剖及表情肌肉运动规律
三、颜面五官的美学特征
第三章 色彩学、光学与化装造型之关系
一、光与色的认识
二、光与色在化装造型中的作用
三、色彩对比在化装造型中的幻觉作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影视化装造型概论
周承人所著《电影美术导论》①第四章第一节中说:“近年来在一些影视屏幕上常将‘化装’写作‘化妆’。其实,这是不对的。”在1988年8月号《电影艺术》上有一篇署名静彤的短文,名为《化装≠化妆》。文日:“化装造型不是单纯技术性劳动,而是一种完成艺术造型的创作活动。
  电影化装师为演员从自我出发塑造一个崭新的艺术生命一一银幕形象提供了一个贴近角色的面部造型。新闻及影视剧片中字幕都以‘妆’代‘装’。长期以来,以谬传谬 将‘化装’误作‘化妆’了。为尊重化装师的艺术创造,请电影电视界的同行们注意:化装≠化妆。”
诚然,一字之误,性质皆非。
“妆”字是特指女性的梳妆打扮,“妆”的一个异体字“粒”,从米,《广韵》日:“粧,粉饰也。”古时女子以米粉粉饰脸部。韦庄词《浣溪沙》云:“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李白《子夜吴歌》日:“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杜甫《新婚别》有“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敦煌曲子词中也有“红妆垂泪忆何君”、“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之句。这种红妆是用胭脂打扮成的。唐代称胭脂为“红粉”。自居易《上阳人》诗云:“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陈后主《三妇绝词》之二有“小妇初妆点,回眉对月钩。”
  “装”,本义是指包裹、行囊。《说文》解释“装”:“裹也。”后世所说行装,即本于此。可见,“妆”、“装”两字造字之初,音同义不同。一般而言,“装”的使用范围更宽一些。不仅使用在人身上,还可使用在物体上。“妆”则侧重使用在人身上。比如:“化装”,作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讲,也可写作“化妆”,但演员为了扮演角色而修饰容貌的“化装”,则不能用“化妆”。故以“妆”代“装”实是用了别字!“装”才是特指演员演出时的装扮。恢复以“装”代“妆”,方名实相符,不因语音相同而曲解事实。静彤的文章当时所指是影视剧上出现的字幕,实则近些年不仅是电影字幕,包括电视剧以及舞台演出的节目单和一些报刊媒体,都分不清“妆”与“装”的准确概念及它们之间的不同内涵。也就是说妇女日常生活中的梳妆打扮或美容院为顾客进行的梳妆打扮应当用这个“妆”字;戏剧、电影、电视及各类舞台演出的人物造型应用装饰的“装”,而不应用梳妆的“妆”。这两个字其所代表的内容各异,也准确地阐明了生活美容妆和文艺演出装两者目的不同、类别不同。
一、化装的分类和特点
化装,一般常人的概念,只不过是妇女们日常生活中,涂点胭脂、抹点粉就是了。实则不然,化装还有其不同的门类依个人容颜修饰为目的,称生活美容化妆;依文艺作品中人物性格化造型的化装,称艺术造型装。这两类功能、性质各异的化装,它们的标准和特性也各不相同。
书摘插画
插图

 影视化妆造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