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镜子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语镜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130000
  • 印刷时间:2014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641799
作者:郑也夫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编辑推荐
  《圣经旧约创世记》说:耶和华不愿世人建造通天之塔,遂去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言语不通。
  帕默尔所说:“获得某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某一套概念和价值。”
  梅希叶所说:“为了更好推翻事物,人们先推翻语言。”
  布莱特说:“语言和社会在共变。”
  作者郑也夫在《语镜子》中深入语言迷宫,反复咀嚼,在我们熟知不察乃至感知钝化的日常语言中,渐发现了一个社会文化的富矿。 
内容简介
  《语镜子》是一本语言文化类杂文集。作者郑也夫自如出入于语言学、社会学、生物学、历史学诸多学科,语言材料随手拈来,从法国大革命对语言的大规模清洗,到“文革”贻害至今的语言烙印;从官腔、黑话、国骂粗口,到长满荆棘的民谣、具有美学意味梦幻般的儿歌等,无远弗届,全书用语言现象折射社会万象,从习语改动窥见世代人心价值变迁,既具独特的学术底蕴,又不乏趣味畅读性,是一部有趣有益的语言新知佳作。
作者简介
  郑也夫,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至19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终生绝缘于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常常得理不让人。
目  录
序:语言,社会的舞动(阿城)
自序:我乃侏儒,它是富矿
编一 礼语咒词官腔黑话
语言,活着的历史
语言,民族特征的写照
方块字中国文化的脊梁
语言的强制力
语言,中华民族的审美主弦
语言社会学的视角
“吃了吗”民以食为天
“好天气”可望发扬的遗俗
“谁?我!”封闭的社会
兄弟伯叔人伦之秩序
“哥儿们”关系之网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赤橙黄绿青蓝紫,缺少了任何一种色调都构不成美妙的彩虹。世界是彩色的,每一种颜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红色在社会生活和语言中占据了其他色彩和词汇不可企及的神圣位置。我们从“文革”“红色”的巅峰期说起。
  “文革”语言中含有大量带“红”的词汇:红卫兵、红小兵、红五类(工农兵、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出身的人)、红袖章、红宝书、红司令,以至那个铺天盖地的“红色海洋”(指当时把一切建筑涂成红颜色)。与之相对,当时的语言中也一下子增添了很多带“黑”的词汇:黑帮、黑帮分子、黑帮子女、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庭出身的人)、黑干将、黑爪牙、黑材料、黑线、黑修养。多彩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红黑两色。语言中“红与黑”(象征着革命与反革命)的泛滥,不过是现实中意识形态走向极端的反映。鲁迅的话正是这种时代的写照: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被当作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
  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鲁迅,1927)
  “红”的泛滥并不始于“文革”。相反,是“文革”前 20 余年的准备才把它推上“文革”的鼎盛时期。“文革”前文艺作品中“泛红”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歌曲《东方红》;文字作品《红旗飘飘》、《红旗谱》、《红日》;戏剧《红灯记》、《红灯照》;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是“又红又专”、“红透专深”;孩提时代的教育就是“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诗人们更在起劲地呐喊:
  红色的历史一页一页用血写,
  阳关大道老一辈一步一步踏出来。
  (《接班人之歌》)
  这里永远有不会退化的红色种子,
  这里有永远不会中断的灿烂前程。
  (《雷锋之歌》)
  凡此种种使得中国在世人面前成了“红色”的同义词,遂使西方人将中国大陆称为“红色中国”。

 语镜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