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每天读点心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心理百科 > 图解每天读点心理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365668
作者:连山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内容简介
连山编*的《图解每天读点心理学(全彩图解典藏版)》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全面介绍了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理论和思想观点;中篇着眼于生活中的心理学,介绍了心理学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应用技巧,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心理学、谈判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投资心理学、婚姻心理学等方面;下篇以心理健康为主,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教你学会应对常见的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闭心理等心理问题,了解常见的人格障碍和异常行为,及如何正确调适儿童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所面对的各种心理问题。
阅读本书,你将可以轻松掌握心理学,系统而全面地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及技巧,轻松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满意的工作、圆满的人际关系、**的心态和幸福的生活,让你充满智慧,成就梦想,改变生活。
目  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日常生活中,当提到心理学时,一般人总觉得有些神秘。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而心理学却能把大家认为不可知的“心”都知道了,这其中一定有特殊的门道,有奥妙诀窍。有的人因此会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了不起的“测心术”,更多的人则可能是半信半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误解1: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但一般人对它却常有很大的误解。“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说说我现在在想什么?”当有人得知某人是心理学专业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好奇地提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心理活动并不仅仅是指人当下的所思所想,它包含更丰富的内容。而心理学家也无法一眼看穿你的内心。
大多数人都对心理学存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心理学家能够看透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内心活动,认为 “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
对心理学家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谓的“ 知心术”——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
误解2: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对弗洛伊德的误解。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外,这种误解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 “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国内的电影《双雄》中的黎明,他能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催眠,并替他办事。因而人们就认为心理学家能催眠。其实,这些影片描述的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是艺术虚构或商业炒作。
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催眠术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催眠术源自18 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 “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图解每天读点心理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