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宇宙知识 > 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2407621
作者:卢昌海 著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编辑推荐
这是“吴大猷科普奖”金签奖和“2014中国好书”奖获得者卢昌海的科普力作,典型的“卢氏”风格之作。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包括太阳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到科学前沿,甚至几十亿年后的未来;叙述严谨而布局新奇,尽管从虚拟的古希腊“穿越”始,但文中论点都有论据,逻辑推理严密;文字活泼生动而又有张力,文中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及网络语言,穿插着的作者的评论却直指人心。书中还有一个特点,引导读者运用逻辑推理、初等几何知识和简单的物理学原理,推算某些物理参数,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感觉。 
内容简介
本书将从一次虚拟的古希腊之旅开始,逐步深入地向读者介绍太阳这颗带给我们光和热,并且能让我们观察细节的既普通又独一无二的恒星。本书既介绍了我们对太阳的当前了解,也回溯了科学家们探索太阳奥秘的过程,并且还穿插了一些让读者可以自己参与的模拟探索。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与太阳有关的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再到物理机制的各个方面。本书融语言的生动风趣与内容的严谨翔实于一体,可以让读者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体会科学的严谨与激动人心,并学到丰富的知识。
作者简介
卢昌海,出生于杭州,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旅居纽约。著有《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太阳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谈》(获第七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原创类金签奖)、《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入选“2014中国好书”),并曾在《南方周末》、《科学画报》、《现代物理知识》、《数学文化》(任特约撰稿人)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一百多篇科普及专业科普作品。

个人主页:http://www.changhai.org/
新浪微博:http://www.weibo.com/ChanghaiNews
目  录
一. 重返古希腊
二. 天文自助游:推算太阳的大小和远近
三. 地心说 vs 日心说
四. 日食——既寻常又稀有的奇观
五. 插曲:爱丁顿在 1919
六. 阳光里的奥秘
七. 物理自助游:推算太阳的质量、光度和表面温度
八. 光明的源泉 恐怖的核心
九. 细小的粒子 巨大的谜团
十. 标准太阳模型 vs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十一. 光子大逃亡
十二. 太阳的脉搏
十三. 谜团锦簇的太阳大气层
十四. 太阳的过去和未来
前  言
《太阳的故事》初版于2011年,是我的第二本书,也是我迄今所有书中最受冷遇的一本。如今,清华大学出版社以不怕亏损的绝大勇气为此书出修订版,本该“避亲”的我也不便袖手旁观,就厚颜为此书“吆喝”几句吧。
《太阳的故事》虽然书名超土,题材也不稀有,但在我眼里,却是比其姊妹篇《寻找太阳系的疆界》写得更用心力并且也更好的。(《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初版于2009年,修订版更名为《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于2013年出版。)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是单纯的“历史题材”,而且是“寻找太阳系的疆界”这单一领域内的历史,受到惯常的全局性时间顺序的限制。昔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诬为抄袭时,鲁迅在回应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大致是不能不同的,例如他说汉后有唐,唐后有宋,我也这样说,因为都以中国史实为‘蓝本’。我无法‘捏造得新奇’”。像《寻找太阳系的疆界》那样的题材也有类似的尴尬:别人依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顺序写,我也只能这样写。不仅如此,由于“寻找太阳系的疆界”是比“中国小说史”还单一得多的领域,就连每个行星的发现者、发现过程等等也都没得挑拣,更遑论“捏造得新奇”。因此对作者来说,虽可作——并且也作了——文笔上的发挥、细节上的考辨、以及局部结构上的规划等,总体的写作自由度是比较小的,相应地,独特性也就比较低。
媒体评论
作者的语言和文笔太生动了,好像是在与读者面对面座谈,又好像牵着读者的手,在科学和历史的领域内为读者导游,娓娓道来,用的是口语,大白话,调皮的网络语言。
——北京大学秦克诚教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十四. 太阳的过去和未来
  按我们目前对物理学定律的了解, 在四维的物理时空中, 我们可以在三个空间维度中自由运动, 却只能在时间中 “随波逐流”, 既不能回到过去, 也无法随意前往未来。 可人类的好奇心却偏偏对许多事物的过去和未来颇怀有浓厚兴趣, 大至宏伟的宇宙, 小至普通的生命, 人类都想知道它的过去和未来。 就连懵懵懂懂的小孩有时也会问: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太阳之旅的最后一站就要来回应这种好奇心, 去探索太阳的过去 (起源) 是怎样的? 它的未来 (归宿) 又将如何? 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的好奇心所系, 而且与人类的命运不无关系——假如人类能在地球上存在得足够久的话。
  但过去和未来既然是去不了的地方, 我们又如何能探索呢? 这个看似严重的问题并没有难倒科学家。 事实上, 我们这整个太阳故事, 都是在探索去不了的地方: 从太阳的核心到它的大气层, 哪儿都不是我们能去的, 但通过科学方法, 我们依然得到了许多能与观测相印证, 从而有很高可信度的结果。 探索太阳的过去和未来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甚至比前面几章的探索还略微容易些, 因为有大量的参照物可供借鉴。 那参照物就是其它天体, 它们各有各的年龄, 有的尚处于 “襁褓” 阶段, 有的是 “小伙子”, 有的已 “人到中年”, 有的则已步入 “古稀”。 通过对它们的观测, 我们就能知道太阳的过去和未来大致会是什么样子的, 并印证有关太阳演化的理论或假说。 这就好比对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观察, 我们就能知道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大致会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 我们也不能低估这种探索的难度。 毕竟, 判断天体的年龄是需要知识的, 那种知识的获取则是有一定难度的。 事实上, 单是破除天体永恒完美的宗教式观念, 从而使天体的年龄概念有意义, 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阅第三章)。 对天体年龄的具体判断则更复杂, 在理论和观测上都是很有难度的。 直到今天, 科学家们仍在为观测及判定某些特定年龄段的天体而努力着。 这种难度导致的一个结果, 就是有关太阳演化的早期理论大都带有较大的猜测性, 而且主要局限于关注太阳的起源。 至于太阳的归宿, 在连太阳为什么会发光那样的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的年代, 是很难进行有价值的探索的, 因此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 才有值得一提的发展。 今天, 随着太阳模型的逐步完善以及观测、 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对太阳演化的研究已变得越来越定量, 也越来越有可信度了。 当然, 这一切距离 “结题” 无疑还差得很远, 这么大的课题几乎注定是要长期探索的。

 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