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5003689
作者:张伯山,张维夏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编辑推荐

  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
  1、这不是耸人听闻!也许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孙不一定能看到!
  这是比故宫更难保护的文明记录,惊心的数字还在变大:中国有129种语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发,而且还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几乎每天都有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锐减两千个......古城、古村落、古桥、古道、古关隘、古河渠、古民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正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
  2、在风物中驻足的省思之旅,我们不能用含泪的目光与它们在凋谢之路上同行!
  这是一次伤感的文明巡阅,历史的标本就在我们身边,展现了我国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现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镇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河道遭淤积、城墙被风蚀、祖屋遭强拆、古桥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书案的同时,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和担当!
  3、在画页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实拍美图,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现,让历史不再黑白!
  全书1000多幅彩图,全景展现古老中国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古关、古民俗等风物人情。用一本书,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而灵动。
  4、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免费带您领略英雄凯歌的悲壮、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活的智慧!
  不足两百元,搬回华夏根。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了华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给中小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资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靓女免费导游,同时也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决策高参。

 
内容简介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当今天的年轻人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进口”洋节热衷不已时,可曾知道久远以前中国各地立春节时的“打春”习俗也曾吸引得观者如云?当今天的人们在现代化的动物园中观赏可爱的狗熊时,可曾知道过去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人为了温饱而捕猎的惊险?当今天的一对幸福的恋人身着礼服走入中西结合的婚礼殿堂时,可知道摩梭人民间曾经普遍采取而至今还流行不已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走婚?
  是的,中国各地这些昔日的古老民俗的确让现在的人们感到新奇,也值得他们留恋。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更加立体、全面。想知道得更多吗?就请你打开这本小书吧,它会使你获得更多的答案。

作者简介

  张伯山,南开大学毕业,现任南开大学研究馆员。

目  录
第一章 水井旁的篝火:衣食住行
 第一节 锦装素裹巧梳妆
 第二节 香茶佳肴食多方
 第三节 安居美宅温馨乡
 第四节 乘行代步载运忙
 第五节 奇器巧具堪赞叹
第二章 厚土的残片:仪礼喜丧
 第一节 降世、成丁皆可贺
 第二节 人生大事结良缘
 第三节 尽享福祉寿绵延
 第四节 长眠不归别人寰
 第五节 真挚交往礼尚全
第三章 风霜下的金枝:图腾禁忌
 第一节 芸芸众神威赫显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水井旁的篝火:衣食住行
  第一节 锦装素裹巧梳妆
  古往今来,服饰总是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最明显标志之一。从亘古久远的荒洪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华夏大地上的各个民族的服饰已从穿树叶裹草茎发展到西服革履,时尚衣饰更是层出不穷。在此期间,中国各个民族的服饰习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有的服饰习俗从古老年代流传至今,有的已成为历史陈迹,还有的则在沉寂多年后又东山再起,展现出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魅力。下面所述虽然只是中华民族众多古老服饰习俗中的很少部分,但仍可管窥到中国民族大家庭服饰文化的不同侧面。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服饰
  在历史上,中国汉族的服饰曾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而且也对其他一些国家的服饰习俗,产生过明显甚至是巨大的影响。从韩国人传统婚礼上的新郎新娘礼服,人们可以找到汉代服饰的印记;而日本人引以为荣的和服,更是与唐代服饰的流传密不可分。今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许多地方都日益时髦现代化,已经很难看到地道的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了。正因如此,在中国一些地区依然保存的汉族传统服饰习俗往往会令许多中外游客感到新奇。
  在陕北地区,头扎白羊肚手巾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汉族男子头饰了。白羊肚毛巾并非以羊皮制作,而是当地妇女们手工织成,因其看上去洁白柔软,毛绒蓬松,如同羔羊的肚皮毛而得名。中国人头上戴巾的风俗据考证源出于商代。汉代蔡邕的《独断》篇这样记载:“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所服也。”帻即古代的巾,南朝梁大同九年顾野王所撰《玉篇》解释说:“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于头”,可见古代人就已如此着用。不过头巾的颜色是随着朝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于是就出现了秦时的“黔首”、西汉末年的“苍头”等不同称呼。中国百姓头巾尚白,据说是从三国时开始的。秦汉时代的头巾戴法和今天陕北农民用白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已基本一致,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就记载了当时人的束头巾方法:“绡头……或曰帞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这和如今陕北人缠戴白羊肚手巾时由后向前在前额上挽疙瘩花的方式几乎是如出一辙。陕北农民喜爱白羊肚手巾,首先是它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暑天擦汗,冬日御寒,风天挡尘,田间洗手擦脸,白羊肚手巾随时都可以派上用场。不仅如此,普普通通的白羊肚毛巾在当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许多陕北年轻姑娘谈恋爱时,都要亲手织几条手巾送给心爱的小伙子,以表示自己纯洁的爱情。有着一物多用功能的巾帻类衣饰并不仅限于陕北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的农民也喜爱这样一种用品,当地俗称“潮州水布”。但是他们平时并非将其裹在头上,而是扎在腰间。这种水布多用小花格土布制成,相传起源于唐朝,据说是大文豪韩愈任潮州刺史时流传下来的,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水布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既可束腰聚力,又可洗脸擦身,还可当头巾、围巾或用来捆扎、包裹物品,真是方便无比。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