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中国必须赢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225000
  • 印刷时间:2012年03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4475077
作者:邓聿文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编辑推荐

  尴尬的中国模式
  输不起的崛起之争
  中国必须赢
  毫不留情地彻底揭示中国社会本质
  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

  一、中央党校系统核心人士,观点权威,尖锐犀利
  二、内容着眼草根感受,捍卫转型时期百姓民生立场
  三、话题直指当今中国社会民生与经济问题
  四、于建嵘、高尚全、汪玉凯、周为民等知名学者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危机的书。
  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竞争中,每个民族和国家不进则退,中国如果在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赛跑中落后了,就可能永远再也翻不了身,永远成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的国家,历史不会再给中国和中国人翻盘的机会。中国“必须赢”,也“只能赢”。
  对于当代中国,海内外的解读和分析非常多,要么是从历史角度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行解读,要么着重对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也有重点剖析中国问题的,但多半集中于经济,或者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财政体制、所有制待遇优化、自主创新、金融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教育体制、社会保障、商业伦理等方面,全面、深入、多角度、大跨度地揭示中国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意识问题的书还比较少,本书力图为读者,为每个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士,奉献作者对中国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简介

  邓聿文,江西人,法学硕士,现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问题观察者、报刊专栏作家、学者、知名评论家,主要关注和研究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改革。已出版《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非常交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讨论实录》、《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幸福的权利》四部著作,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英文《中国日报》、英文《北京周刊》、《联合早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财经网,以及《瞭望》、《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中国与世界观察》、《同舟共济》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经济作品和时政评论千余篇,很多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目  录

前言 中国需要有危机意识
第一章 呼唤更有质量的增长——变革体制才有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的代价与再平衡难题
二、内需启而不动的实质是“民需”不足
三、打到底线的竞争策略要不得
四、变革体制实现经济更有质量的增长
一、中国经济结构的独占化
二、自我强化的行政限制
三、打破独占、开放市场与放松行政限制
一、所谓公共财政
(一)收费问题
(二)行政支出
(三)土地收入
媒体评论

  邓聿文把常识传播到今日中国,让我们感悟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把真话写在纸上,让我们感受到这本书的沉重。
  (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

  这本书所谈的问题都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尖锐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在前30年亲身参与并设计改革的过来人,我深知改革过程之艰难,因此,特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它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去阅读。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

  正像作者所言,这是一本讲危机的书,确切地说,是讲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危机的书。本书对于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许是一服不错的猛药。但愿此书能对国人的盲目自满情绪降降温、退退烧!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道路转型正处于紧要的半途,面临诸多突出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已成为无可回避的严重考验。本书揭示这个紧要时期的紧要问题,集中而鲜明,其分析和观点对我们按照改革的方向正确思考问题,应对挑战,作出了颇具价值、值得关注的新贡献。
  (《学习时报》原总编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为民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体外循环的财政收入——建设公共财政
  每年的“两会”,一些代表表示预算报告让人看不明白,这倒不是因为预算报告多么复杂,而是太简单,代表只知道教育要用多少钱、医疗要用多少钱、政府运转要用多少钱,却不知道它们分别要花在哪里,怎么花。至于预算外收入和支出,更是不清楚这里面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因此,财政制度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一个覆盖所有政府收支、不存在任何游离于预算之外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我们还存在一个不受预算法制约的庞大的预算外收入,甚至在一些地方,预算外收入不只一层。根据经济学家周天勇的估算,近年来,没有列入预算,在预算体制外循环的各种收入加起来,每年有数万亿元。
  现行财政体制是由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立的。在这之前,由于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分权让利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大增,中央财政递减,呈现出一个相对的强地方弱中央的格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地方与中央形成两套税收体制,强化了中央的财政收入能力,中央对全国财政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但也正因此,地方的财政能力相对削弱,特别对经济薄弱的中西部来说,地方政府征税的权力被上收,由此就不得不在土地和各种收费上打主意。随着城市化发展,卖地收入所形成的土地财政成为东部发达地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以卖地和收费兼具。从税制结构来说,由于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来自生产和贸易企业,政府及其官员关注的中心自然也是生产和流通,其精力也主要放在企业身上,因此,搞投资建设和发展经济就成为政府工作的中心。财政也异化成建设财政。
  一、所谓公共财政
  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财政专家指出,中国进行以公共财政为目标定位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公共财政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即要满足大部分人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要,以调节越来越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二是立足于非营利性,即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部门,一定是一个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动力的单位和实体,它必须提供物质保障,但不能直接介入市场,这样可以避免地方政府部门以权谋私;三是政府收支行为规范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制的健全,这是前提,二是全部政府收支形成完整统一的预算,这是监督审议的窗口和途径。[1]
  以此来衡量中国现行的财政体制,离一个公共财政体制还有相当距离。可从四个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
  (一)收费问题

 中国必须赢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