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研究——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径选择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研究——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径选择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4948113
作者:许国平 著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知识,构建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非正规制度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股权制度、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高管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与经营风险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分析模型;进而指出,上述任何一个制度如有缺陷均会导致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下降。
回顾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演进历程,尽管在2003年前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及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政策措施,包括注入了2700亿元资本金,剥离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但这并不是按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正规制度)进行的制度改进,而仅是一种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演变,以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拨备水平、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问题更加严重,甚至濒临财务破产的境地。2003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上市及其一系列按照正规制度所进行的制度改进,改善了其财务状况,构建了公司治理的架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由此初步得出结论,即在非正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未能收到预期效果,改革不会成功;只有按照正规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制度改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本书运用业绩考核评价方法与估值方法对两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所进行的案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作者简介
许国平,1961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   先后参与、承办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业绩考核评价办法的制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案例研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专题研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专题研究等课题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关于正规与非正规制度的国内外理论综述
  1.2.1 非正规制度理论假说
  1.2.2 正规与非正规制度的定义
  1.2.3 正规企业制度的内涵
  1.2.4 正规商业银行制度的内涵
  1.2.5 我国有关正规商业银行制度及国有银行改革的论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
 2.1 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的风险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有银行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进过程。早在1986年1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几位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和次年改革设想后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为此,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立的四大专业银行一直以“真正的银行”为目标不断演进。
国有银行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至1994年,其间以企业化改革为主。第二阶段是1995年至2002年,其间以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为主。但截至2002年年底这一改革进展缓慢。国有银行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比例高,金融专业人才不足,金融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可以说未完全实现由“金库”向“真正的银行”的转变,还不是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为加速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200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国有银行的改革目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从2003年开始,国有银行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即股份制改革上市阶段。通过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得以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国有银行改革成为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这次改革对于我们来讲叫做“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采取这样的有力措施,确实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研究——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径选择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