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指头(附光盘珍藏版)/曹文轩美文朗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童书 > 11-14岁 > 花指头(附光盘珍藏版)/曹文轩美文朗读

  • 版 次:1
  • 页 数:255
  • 字 数:120000
  • 印刷时间:2011年07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171615
  • 丛书名:曹文轩美文朗读·珍藏版
作者:曹文轩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编辑推荐

     这本《花指头(附光盘珍藏版)》腊梅花曹文轩著,为“曹文轩美文朗读”系列图书之一。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这本《花指头(附光盘珍藏版)》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内容简介

     这本《花指头(附光盘珍藏版)》腊梅花曹文轩著,书中收入了《纸月》、《红门》、《岩石上的王》、《米溪》、《枫叶船》等文章。《花指头( 附光盘珍藏版)》在示范朗读光盘中增加了曹文轩教授、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草房子》音乐剧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天堂鸟阅读团队”师生等所作的示范朗读。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甜橙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细米》等《红瓦》《草房子》、《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草房子》获中国作协第四届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获《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

目  录
纸月
    浸月寺
红门
    漂流
    大芦荡
岩石上的王
    洁白的旋涡
    旭日东升
米溪
    奔驰在西去的路上
    春天的平原
枫叶船
    枫叶船
鸟船
花指头
    瞧瞧我的手指头
    电影船
    蜻蜓
前  言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阐述: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人的经验的壮大;阅读还有助于创造经验;阅读养性;阅读的力量神奇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在没有宗教情怀的世界里,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门优美而神圣的宗教……可在今天这个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对阅读却越来越疏离了,甚至连中小学生们都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这个情况当然是很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就怕是你说到天上去,他大概还是不肯阅读的。可是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设想: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或者是学校请来的一个著名演员,在他们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部小说里的片段,那是一个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他就一直在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日常行为。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第六届柏林国际文学节。在柏林的几天时间里,我参加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朗读会。他们将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及我的一些短篇小说翻译成德文,然后请他们国家的一流演员去学校、去社区图书馆朗读,参加者有学生,也有成年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在我的感觉里,朗读对他们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或几个人朗读一篇(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可见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行为。“‘语文’学科,早先叫‘国文’,后改为‘国语’,1949年后改称‘语文’,从字面上看,‘语’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实际上,‘重文轻语’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刘卓)“语文语文”。“文”是第一的,“语”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重“文”轻“语”,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在很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语”给忽略掉了,甚至是贬低“语”的。“巧言令色”,能说会道,是坏事。是君子,便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木讷”的“讷”,便是指一个人语言迟钝,乃至沉默寡言,而这是美德,认为这样的人是仁者。“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这便是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欣羡的境界。当然中国也有极端的历史时期是讲究说的。说客——说客时代。那番滔滔雄辩,口若悬河,真是让人对语言的能力感到惊讶。但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是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的。“讷”,竟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这实在让人感到可疑。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很让我着迷,着迷的就是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很神气,很精彩,很迷人,很有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总统竞选,就是比一比谁更能说——更能“语”。我听奥巴马的讲演,就觉得他是在朗读优美的篇章。说到朗读上来——不朗读——不“语”,我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我去各地中小学校作讲座,总要事先告知学校的校长老师,让他们通知听讲座的孩子带上本子和笔。我要送孩子们几句话。每送一句,我都要求他们记在本子上。接下来,就是请求他们大声朗读我送给他们的每一句话。我对他们说:“孩子们,有些话,我们是需要念出来甚至是需要喊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在一起念出来、喊出来。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用的。”当我们朗读时,特别是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朗读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而人类是不能没有仪式感的。仪式感纯洁和圣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戏的轻浮与浅薄的时代,有了一分严肃,一分崇高。于是,人类社会有了质量。当下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质量又相当低下。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包括口语。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关的重要途径。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朗读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谁都知道,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北大出版社打造这套丛书,我之所以愿意从我全部的文字中筛选出这些文字,都是一个用意——以这些也许微不足道的文字,去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 2009年5月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纸月的外婆用手拉着纸月,出现在桑桑家的院子里时,是那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那时,桑桑正在喂他的那群纯一色的白鸽。白鸽受了陌生人的惊扰,呼啦一声飞了起来,这时,桑桑一眼看到了纸月:她被白鸽的突然起飞与那么强烈的翅响惊得紧紧搂住外婆的胳膊,靠在外婆的身上,微微缩着脖子,还半眯着眼睛,生怕鸽子的翅膀会打着她似的。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有着秋天最好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天空中闪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作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桑桑看到了外婆身旁一张微仰着的脸、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 白鸽们终于像倒转的旋风,朝下盘旋。然后又纷纷落进院子里,发出一片咕咕声。纸月慢慢地从受了惊吓的状态里出来,渐渐松开外婆的胳膊,好奇而又欢喜地看着这一地雪团样的白鸽。 “这里是桑校长家吗?”纸月的外婆问。桑桑点点头。 “你是桑桑?”纸月的外婆拉着纸月往前走了一步。 桑桑点点头,但用疑惑的目光望着纸月的外婆:你是怎么知道我叫桑桑的? “谁都知道,桑校长家有个长得很俊的男孩,叫桑桑。” 桑桑突然不安起来,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没有穿鞋,两只光脚脏兮兮的;裤子被胯骨勉强地挂住,一只裤管耷拉在脚面,而另一只裤管却卷到了膝盖以上;褂子因与人打架,缺了纽扣,而两只小口袋,有一只也被人撕得只有一点点连着。 “你爸爸在家吗?”纸月的外婆问。 “在。”桑桑趁机跑进屋里,“爸,有人找。” 桑乔走了出来。他认识纸月的外婆,便招呼纸月的外婆与纸月进屋。纸月还是拉着外婆的手,一边望着鸽子,一边轻手轻脚地走着,生怕再惊动了它们。而鸽子并不怕纸月,其中一只,竟然跑到了纸月的脚下来啄一粒玉米。纸月就赶紧停住不走,直到外婆用力拉了她一下,才侧着身子走过去。桑桑没有进屋,但桑桑很注意地听着屋子里的对话—— “这丫头叫纸月。” “这名字好听。” “我想把纸月转到您的学校来上学。” “那为什么呢?” 停顿了一阵,纸月的外婆说:“也不为什么。只是纸月这孩子不想再在板仓小学念书了。” “这恐怕不行呀。上头有规定,小孩就地上学。纸月就该在板仓小学上学。再说,孩子来这儿上学也很不方便,从板仓走到油麻地,要走三里路。 ” “她能走。” 屋里没有声音了。过了一会儿,父亲说:“您给我出难题了。” “让她来吧。孩子不想在那儿念书了。”P003-005


 花指头(附光盘珍藏版)/曹文轩美文朗读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