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1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4323383
作者:刘锦贤 著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内容简介
孟子与孔子的精神前后呼应,他将孔子浑圆通透的德慧辨而示之,完成了儒家圣学的弘大规模。他深刻体会到唯有立人道于仁义,才能安顿生命,才能使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本书分“心性内涵”、“进德要领”、“价值评断”、“政治观点”、“处世态度”与“人生理想”六章,计五十一个项目,将孟子的生命哲学,全面展现开来。
作者简介
刘锦贤,1953年生,台湾彰化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国文研究所硕士、博士。曾任中学中文教师,台北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现任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张横渠思想研究》《儒家保生观与成德之教》《易道之“惧以终始”论述》《庄子天人境界之道路》《众生
目  录
导论
第一章心性内涵
性善之说与生之谓性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人皆可以为尧
舜 性之与反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二章修德要领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气与知言
 居移气,养移体 求其放心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心性内涵
  性善之说与生之谓性
所谓“性”,专就天地万物的个体说,而不就其整体说。任一个体,都有其存在的特质,因而能表现各种样貌;个体存在的特质,或是其“存有”,便以“性”称之。广泛地说,物类莫不有其性,生物有之,无生物也有之。就哲学上对“性”的探索言,重点不放在植物以下之所谓“无情”者,而放在动物以上之所谓“有情”者,尤其是放在“人”这里。人和其他动物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人固然有特殊的躯体结构和心智能力,而有别于其他动物;然而跟其他动物一样,他也有饮食好色等生理的欲求及趋利避害等生物的本能。从同具动物性的欲求与本能上看,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不过人往往表现得更为精致而已。那么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人有道德意识,能从事道德实践,这是其他动物所欠缺的。所以人存在的本质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形气自然的存有,一是形上道德的存有。前者为人的动物性,这是人的“物性”;后者为人的道德性,这是人的“神性”。唯有从道德性看人,
  才能真正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在孔子以前的古代文献中,“性”字大抵指向自然存在的本质;自然存在的本质包括较低层次的本能、欲求及较高层次的气质、天分。如《尚书•召诰》所谓“节性,惟日其迈”,是说要节制骄淫的欲求,才能使道德天天进步。《诗经•大雅•卷阿》所谓“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是说和乐平易的君子,让你能满足欲求,称心如意。但这并不表示古人没有道德意识,只是不从这里说“性”而已。
《论语》中提到“性”字的只有两个地方。其中之一见于《阳货》2章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历来对“性相近”一语有不同的理解。程伊川说:“孔子言‘性相近’,若论其本,岂可言相近?只论其所禀也。”(《二程遗书》第十八)他以为若从本原之义理上说性,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不可说“相近”。因为说“相近”,内涵有所不同;这有所不同的“性”,只能从气禀上说,不能从义理上说。王阳明说:“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陛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
书摘插画
插图

 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