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 > 子部 > 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 版 次:1
  • 页 数:174
  • 字 数:107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1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1002706
  • 丛书名:新编诸子集成
作者:谭戒甫 撰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内容简介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彙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建国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决定重新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
新编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拟选入(用清陈立疏证)。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第一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目  录
前言
传略第一
跡府第二(道藏本原第一)
论释第三
指物论第一(道藏本原第三)
白马论第二(道藏本原第二)
通变论第三(道藏本原第四)
坚白论第四(道藏本原第五)
名实论第五(道藏本原第六)
学征第四
理诠第五
名通第六
流别第七
评证第八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论释第三
  此句重申第一节之义而确定之。
  右第四节 承第三节,归入正文。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
  指者,物之德也;名干,形之检也。尹文子有“名以检形”之语。物各有指,亦各有名。然世人皆习物之名,而忘物之指,因谓天下无指。故天下失指之说,生于物之有各名,盖“名”专而“指”不为指矣。不为指而谓之指,是兼不为指。
  之指,犹云其指。物既有名,已不为指,应不谓其指矣。今若谓其指,将不谓其名,则名不为指。
  名不为指,而指亦不为指,是兼不为指也。
  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此系不接上说,又远承前第三节“指无、物有”之说而申言之。“有不为指”,即物不为指;而名以代物,则此当即名不为指之义。“无不为指”,亦即指不为指之义。荐注:“之,适也。”盖指在名生,名用指去;若以名不为指,由之以适于指不为指,则未可也。 
  右第五节 引名以况指。
  且指者天下之所兼。
  此随第五节言。彼云兼不为指,此云指为所兼,文正相反。故句首用一且字,义犹抑 也。盖天下之物既各有名,后有其指,则指者终为物所兼有矣。
  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
  此承上句,亦与前第四节首句相对而更进言之,天下无指者,乃世人专就物言,以为有物而无指耳。
……
书摘插画
插图

 公孙龙子形名发微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