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走进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走进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5740273
作者:[美] 约瑟夫·布尔戈 著 廖梦韡 译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儿,一个骄傲、自恋、固执、孤独的孩子。

在内心深处,我们是一个独行者,有着敏感的自尊和固执的骄傲。

然而,我们很少关注那个孩子,他总是在隐秘的地方,踽踽独行……

 

☆一部美国巨婴心理学。美国“武志红”、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布尔戈30多年心理治疗实践经验总结。

☆一本有深度的“看见”之书。看见你的自恋与骄傲,看见你的固执与孤独,看见*真实的他人与自己。

☆走进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你究竟是骄傲的天才,还是狂妄的魔鬼?你的内心是否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

☆《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她是全球仿效的“百变女王”,她说:“我仍怀有儿时的目标——我要统治全世界。”

他是商业帝国的奇才,他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他是颇富争议的传奇怪才,他说:“我就是人生大赢家, 我告诉别人我赢了, 因为我真的赢了。”

他们是万众瞩目的偶像,他们是天资颇高的学霸,他们是一呼百应的政商界领袖。他们自信、自恋、固执、骄傲、孤独。他们同时也是我们。

 

这是一本“看见”之书。看见我们的做事风格和行为逻辑,看见我们隐秘的真实想法,也看见我们内心的冲突:有多么骄傲,就多么孤独。

 

够胆量,去“看见”他人;够胆量,来“看见”自己。

作者简介

约瑟夫·布尔戈Joseph Burgo

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作家,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董事。

他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30多年的实践经验,持有婚姻、家庭治疗师和临床心理学治疗师资格证书。

他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知名心理杂志和电视节目的访谈,也是很多著名广播的常邀嘉宾。

他是《今日心理学》的专栏作家,特别擅长将干涩乏味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转变成大众容易接受且可读性很强的通俗文字,并为读者提供心理自助服务。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我有许多不同的面”
人人都是多面体 5
他们就在周围 7
你就是那么骄傲 11

第二章 孤独的种子
羞耻感的力量 20
看看你内心的冲突 27
第三章 “我是胜利者,你是失败者”
“我是胜利者” 33
破碎的“正常发展的蓝图” 35
不惜一切代价要赢 39
你不在我这一队 44
前  言
引 言

最近几年,“自恋”一词的过多使用使得它原本的重要性和意义都被剥夺了。在今天这个自我迷恋盛行和易受社交媒体驱动的文化氛围中,自恋几乎成了“虚荣”的同义词。
说某人是“自恋者”已经成了一些专家和评论员们当下最流行的外行诊断。他们热衷于将“自恋者”这一标签贴在那些深陷丑闻的当红明星或者被抓包的行为不轨的政客身上。大部分人将称他人为“自恋者”用作一种侮辱或令人难堪的手段,在他人妄自尊大的时候,用来打击他们。我们将它贴在社会各阶层的男男女女身上,从那些在聚光灯下行为不端的著名演员到在社交网站上不停晒美照的朋友们。
如今,几乎每个人看起来都是自恋者。
当一个标签用在那么多人身上的时候,它的意义就变得模糊而笼统。称某人是自恋者已经成了陈词滥调。这个词出现得太频繁以至于我们都不再思考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媒体评论

“当我们高度关注社会现象时,布戈尔提醒我们适当关注一下我们的内心——一个骄傲、自恋、固执、孤独的孩子。”

          ——《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布戈尔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内心的多个层面。他引导我们感受骄傲背后的疼痛和创伤,不仅提供了一种让我们认识自我隐秘内心的方法,而且对那些矛盾、纠结、骄傲的独行者给予同情。本书无疑是剖析人们内心的骄傲与孤独的心理指南。

 ——贾斯明·李·科里 《情感缺失的母亲与创伤的康复》作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早期悲惨的丧母经历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位名人被称为自恋者。
歌手麦当娜5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此后,她开始引诱那些对她有利用价值的人,在利用完之后又无情地抛弃他们。
成名后,麦当娜总说:“我们一生中总是或多或少要受伤,然后用余生来解决它,或者将它化为其他东西。”对麦当娜来说,失去母亲的痛苦“让我充满孤独和对某种东西的强烈渴望”。她还说:“如果我未曾感到如此空虚,就不会如此充满动力。克服失去她的痛苦后,她的死使我意识到,如果我没有母亲,我必须变得格外坚强。我得照顾自己。”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自恋者认为需求和依赖令人无法承受,因此他们发展出一套极端的反依赖心理防御机制。“我不需要其他人。我能照顾好自己因为我没有可缺的。”在文章前面,麦当娜似乎承认了失去母亲令她无法承受,激发了她攫取功名的野心。我们可以想象,5岁失去母亲的她承受了多么巨大的痛苦,有多么无助。痛苦之下,麦当娜发誓要“统治世界”,以此来逃避自卑和无助。
尽管客体关系理论用需求和依赖来解释自恋,我们仍然用羞耻感来解释。引诱型自恋者将需求或渴望的感情当作羞耻感的根源。在无意识层面(有时在有意识层面),他们害怕情感依赖。他们努力让别人依赖他们,自己却不产生依赖和需求,以此来摆脱令人无法承受的渴望并操控他人。
我的客户茱莉亚利用约会对象过上她远远承担不起的生活。麦当娜利用别人,主要是男人,一步一步实现她巨大的野心。只要一个男人的事业有助于她往前发展,她就和他发展恋人关系。早在1980年,在麦当娜放弃当舞者的梦想后不久,丹·吉尔罗伊爱上了她并邀请她加入乐队。在丹那里,麦当娜获得了一些乐器的基础知识,懂得了如何带着乐手们在观众前展开歌喉。然后她抛弃了他,组成了自己的乐队。
“退一步说,做她的男朋友很艰难,”吉尔罗伊后来说道,“大部分是因为你知道她不可能对你忠心不二。她有大批的追求者,每个人对她都有所助益。当她和我结束了,我们就永远结束了。”后一任男友马克·卡明斯将麦当娜介绍给华纳兄弟唱片公司的一个年轻制作人,帮她签了第一份唱片合同,以为他会负责这张唱片的制作。但是,麦当娜抛弃了卡明斯,找了一个更有名气的制作人。
艾丽卡·贝尔直言不讳地道出麦当娜的行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言出自麦当娜的老朋友而不是前男友或者对手。“她引诱别人,”贝尔说,“她会说你想听的话,奉承你,让你觉得自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很聪明,知道如何达到她的目的,在你陷入她的圈套后,她就把你榨得一干二净。”抛弃吉尔罗伊和卡明斯后,麦当娜遇到了约翰·本尼特斯。他是曼哈顿一位有影响力的DJ,为她的第一张唱片做了最后的润色并添了一首曲子《假日》。最后,他们成了情侣,并订了婚。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走进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