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 金猴献瑞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生肖文化 金猴献瑞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4082258
作者:安德明,杨利慧 著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编辑推荐

 生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编码系统,有它神秘莫测的一面。十二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十二生肖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所有的,唯独龙这一种却是现实中没有的呢?本书集中研讨了猴生肖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猴的互动关系,以及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涉及神话、宗教、仪式、占卜、农牧业生产、风俗习惯、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历史,乃至民间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博采中外各民族猴文化材料,包括文献、考古文物和田野调查等,以资对照和比较。

 
内容简介

  本丛书共有十二册,分别由学有专长的民俗和文化研究者撰写,每册集中研讨某一种生肖动物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具体而言,涉及神话、宗教、仪式、占卜、农牧业生产、风俗习惯、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历史,乃至民间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博采中外各民族相关的动物文化材料,包括文献、考古文物和田野调查等,以资对照和比较。特别注意吸收近年来国内国际学界的新成果和新观点,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的结合,希望能有较高的品位和较广的读者,把生肖文化的探讨引向深入,为中国文化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和空间。本书立足于现代科学立场,尝试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把握中国的鼠生肖文化。

目  录
引言
  猴在十二生肖中
第一章
  猴:动物世界中的灵物
  一、猴的品种
  二、古老的物种:考古出土之猴
  三、猴的性情与社会组织
  四、猴:人类的近亲
第二章
  生民造物的始祖与英雄
  ——神话中的猴
  一、猴子变成人
  二、猴子孕生人类
  三、猴子导致洪水潮天和人类的再殖或某生物的改变
  四、猴子化生世界万物
  五、猴子发明或传播某些人类文化事象
第三章
  猿猴抢婚及其他
  ——民间传说中的猴
  一、猿猴抢婚
  二、神奇生子
  三、其他内容的猿猴传说
第四章
  可爱又可厌的形象
  ——民间故事中的猴
  一、灵智引出的话题之一——聪明的猴子
  二、灵智引出的话题之二——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食人的猴精
第五章
  妙笔生花写申猴
  ——文人笔下的猴
  ~、诗歌中的猿猴形象
  二、散文中的猿猴形象
  三、笔记小说中的猿猴形象
第六章
  光彩照人的美猴王
  ——《西游记》与孙悟空
  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二、孙悟空形象的衍变及原型
  三、孙悟空形象的影响
第七章
  智逊一筹终为奴
  ——人类对猿猴的捕捉和利用
  一、猿猴的制伏与捕捉
  二、猴戏
  三、猴羹·猴酒·猴脑
  四、猿猴的其他用途
第八章
  猿猴形象多处有
  ——人对猿猴的“心用”  
  一、民间信仰中的猴
  二、有关猴的各种俗语
  三、猴拳与猿戏
  四、猴与工艺美术
第九章
  猴年与属猴的人
  ——民间信仰观念中的生肖猴
  一、猴年的运势
  二、肖猴人的性格与命运
结语
前  言
“生肖”指的是人所生年的属相,一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或十二相属,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我国传世的书面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后代的人们认为人出生在哪一年就属哪一年的动物,如子年出生者属鼠,丑年出生者属牛……亥年出生者属猪。“生”者,所生之年也;“肖”者,类似、相似也。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记生年和记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早已蔚为大观,妇孺皆知。哪怕是足不出户的村夫野老,目不识丁的走卒乞丐,他们或许“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今夕是何夕、今年是何年都不甚清楚,但是若问到他们属什么,恐怕没有多少人答不上来吧。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从简单的记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在民间流行的除了生肖游戏、生肖算命外,还有生肖剪纸、生肖卡、生肖图、生肖灯、生肖面食等,多不胜举。古人不光活在世上时要使用生肖屏风、生肖镜、生肖钱币等以图吉利,佩带生肖护符以图保佑,即便死后下阴间也要带上生肖俑,富贵人的墓室还要绘上生肖壁画。真可谓生生死死与生肖相伴。生肖文化的大普及既是民俗生命力旺盛的表现,也离不开知识阶层的推波助澜。古诗中的“生肖体”便出于历代文人墨客的贡献。《列朝诗集》收载的明人胡俨《十二辰诗》云: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常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 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 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喷嚏。莫笑楚人冠沐猴, 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作诗者将十二属相同十二种传说或典故融合为一体,在讲述生肖知识的同时又传播了历史知识,收到趣味横生的效果。民间不少生肖歌谣也采取了类似的表现手法,使生肖之说变得极为通俗易懂。一首台湾儿歌唱道:一鼠贼子名,二牛驶犁兄。三虎爬山崎,四兔游东京。五龙皇帝命,六蛇受人惊。七马跑兵营,八羊吃草岭。九猴爬树头,十鸡啼三声。十一狗吠客兄,十二猪茶(台湾地方音,杀)刀命。生肖作为本土性的民间常识虽然简单生动,易学又易记,但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编码系统,也还有它神秘莫测的一面。比如说十二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十二生肖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唯独龙这一种却是现实中没有的呢?……本丛书立足于现代科学立场,尝试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把握中国的生肖文化。丛书共有十二册,分别由学有专长的民俗和文化研究者撰写,每册集中研讨某一种生肖动物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具体而言,涉及神话、宗教、仪式、占卜、农牧业生产、风俗习惯、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历史,乃至民间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博采中外各民族相关的动物文化材料,包括文献、考古文物和田野调查等,以资对照和比较。特别注意吸收近年来国内国际学界的新成果和新观点,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的结合,希望能有较高的品位和较广的读者,把生肖文化的探讨引向深入,为中国文化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和空间。谨为之序。叶舒宪 2007年12月30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20世纪20、30年代,我国早期的民俗学研究者及爱好者,在河南、江苏、浙江、陕西、四川等地区,都采集到了各种“版本”的猴娃娘型故事,其主体内容均与上文所述之“型式”大致相同。这类传说在我国蕴藏之丰富及分布之普遍,由此也可见其一斑。那么,这类传说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呢?在猿猴抢婚类的传说中,实际上体现着远古文化的印迹与后世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从这类传说中看到动物崇拜观念的痕迹。前文已经多次谈到,动物崇拜观念是人类生活早期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文化现象,处于幼年时期的人类,由于受“万物有灵”这一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的影响,对与自己有较多接触的各种动物,大都因其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而产生了崇拜。猴是一种早于人类出现的动物,而在人类诞生的初期,就与这种动物接触密切。猴所具有的灵巧、机智、与人类相近的形貌以及旺盛的生殖力,都有可能引起人特别的注意并进而形成对它的崇拜。上一章所谈的与猴有关的各种起源神话,即是在猴崇拜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而猿猴抢婚传说中人兽婚配的内容,也显然体现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一般来说,传说是晚于神话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人对自然、社会认识的日趋客观,神话产生的基础开始削弱,新的神话不再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传说才逐步兴旺起来。这就是说,一些传说中尽管也可能受到某种原始思维或观念的影响,但同神话相比,这种影响的程度及神圣性则必然会有较大的减弱。猿猴抢婚的传说中,在反映动物崇拜观念的同时,又体现着后世产生的“人兽分开”的观念。人兽分开观念相对于原始的神话观念而言,是在混沌无序的神话时代结束、宇宙与人间的基本秩序确立之后,人开始明确自己“万物之灵长”的地位,并从自身的角度为世界“立法”的一种表现,它可以说是传说时代开始之后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这时逐渐削弱,代之而来的,是以逐步增强的理性认识对人在自然万物之间特殊地位的确定。尽管这时人和动物的关系依然密切——有的动物与人生活的联系甚至更加紧密了,但从社会道德、礼义尊严和人之本性的角度,人们还是要强调自己与动物的区别。这种区别属于本质的差异,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之间的高下不同、优劣不同、贤愚不同,即所谓“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这样,不仅人要自觉强调自身与动物的差异,在神话时代可以和人任意沟通往来的动物,也必须恪守其本分,规规矩矩地做“禽兽”。自觉强调人兽的区别,还成了人确立自我尊严乃至人之本性的一项重要参照,当某人被与兽相类比之时,则意味着此人作为“人”——即社会化、文化化的动物——的资格受到了侮辱性的否定。也就是“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曲礼》上)可以看出,这种强调人兽之别的观点,与前文所述人类起源于猴的神话观念之间,有了巨大的不同。猿猴抢婚传说的产生,则正是这两种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传说所讲述的主要内容,还是人兽婚配的故事。但是,与起源神话中对于作为人祖的猴的认同和赞誉性叙述不同,传说中的猴则以“异类”的面目出现,是一种遭人嫌恶或使人感到恐惧的形象。我们看到,传说的事件是在人类已经处于正常生活秩序的情况下发生的:几乎在所有猿猴抢婚传说作品的开头,都讲到了姑娘捣米(推碾子)或淘米的活动,这一活动以及故事中都提到的“家”或“门”,可以看做是人们处在基本安定的农耕社会的写照。这种情况表明,人通过自己创造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环境,已经与动物有了明显的区分,人兽分开的状态已基本形成。猴则是对这种状态的破坏者。它来自人生活环境以外的世界,这个“外部世界”,对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遥远的(难以发现的)和充满危险的世界,它同人所生活的“内部世界”的温暖、亲切和安全,形成明显的对立。而两个世界的分立及人与兽在各自的世界安分守己,也正是人兽分开的宇宙秩序的一个重要标志。传说中的猴不仅闯入了不属于自己的“内部世界”,而且迫使内部世界的人来到外部世界,这本身就是对人所确立的秩序的一种扰乱,它与人的婚媾行为,更是严重破坏了这一秩序。这样,作为“破坏者”和来自外部世界的“异类”,传说中的猴表现为一种反面的形象,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这种“异类”,在一些后起的传奇故事中,甚至进一步变成了祸害人类的“妖异”。例如六朝志怪小说《异苑》中的《徐寂之》讲道:徐寂之野行,遇一女子,遂相好数年。寂之日渐枯瘦。后其弟助之,发现女子实为一母猴所变,乃杀之,寂之病方渐愈。但是,猿猴抢婚传说中被抢的姑娘在被家人找到时,她在猴穴的生活似乎颇为平静、安心;对姑娘与猴婚配这一事实,姑娘及其家人,也似乎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歧视或嫌弃——而这种态度往往是后世对待类似情况时常有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猿猴抢婚传说中,后世的伦理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左右故事的思想,而早期的动物崇拜观念还保持着较深的影响,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会表现出对人兽婚配事件“见怪不怪”的态度。这类传说的结局,大都是人兽婚配的行为被人们加以中止,被抢夺的姑娘重新回到内部世界;不甘于此的猴则遭到了人的惩治,被迫返回属于它自己的世界。于是,人所确立的宇宙秩序在人们的维护之下,再次恢复了正常状态。由此可见,传说在体现远古时代人类生活与观念之影子的同时,尤其主要的,似乎还在表达同告别不久的“蒙昧”生活状态的彻底决裂,和对已经确立的自然秩序及社会秩序的进一步维护。此外,这类传说中还反映了民间普遍存在的对猿猴习性的一种认识,即所谓“猴性淫”的观念。钱钟书先生指出:“猿猴好人间女色,每窃妇以逃,此吾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官野史者也。”在引阮籍《猕猴赋》,张华《博物志》、《太平广记》等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加以说明的同时,钱先生还引用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资料,指出此类观念不仅存在于中国,在西方国家也有流行。P49-51

 生肖文化 金猴献瑞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