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学的碰撞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西方诗学的碰撞

  • 版 次:1
  • 页 数:249
  • 字 数:209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9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8058260
作者:丛滋杭 著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西方诗学的诗学的碰撞,共五节。从中西方思维同深入到诗歌创作的概念、观点等问题,意在从碰撞中沿坡溯源,加以甄别。第二部分分为西方诗学驻足,共四节。驻足于几位西方诗人的创作思想和作品,探寻西方诗学渊源。第三部分为中国诗学徜洋,共六节。立足于古汉诗英译,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艺学派的角度加以评析。第四部分为西学为我所用,共六节。运用西方翻译理论展开对古汉诗英译批评。最后部分为中国诗学的光大,共七节。在中西方诗学碰撞的基础上,提出古汉诗英译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并对翻译的前景作了展望。
  本书的主要观点为:在中西方诗学的碰撞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翻译内容,站在理论的高度,提出翻译指导思想的、原则和方法。古汉诗英译批评要立足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借鉴西方翻译理论,本着“互识”、“互证”和“互补”的精神才能达到向国外读者传送中国文化的目的。
目  录
第一章 中西方诗学的碰撞
 第一节 中西方思维异同
 第二节 中西意象内涵探究
 第三节 从“非个性化”到“多层累突创”
 第四节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第五节 “消极才能”与“非个性化”
第二章 西方诗学驻足
 第一节 阿诺德的艺术和文化思想
 第二节 济慈的艺术思想
 第三节 艾略特早期诗歌的沟通障碍
 第四节 艾米·洛威尔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第三章 中国诗学徜洋
 第一节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
 第二节 格律派唐诗英译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中西方诗学的碰撞
  第一节 中西方思维异同
  外语界一直倡导用外语思维。事实上,能否用外语思维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如中西方传统思维模式、中西方思维的表现特征等,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简单、易行。姜孟、王德春在2006年第4期的《外语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外语思维再思考”的文章,主要是质疑外语界提倡的外语思维这一做法。所谓的外语思维就是“概念和外语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说,当要表达某个概念时,无需先以母语词语过渡,而是直接通达外语词语。那么,外语思维可能吗?姜孟、王德春通过间接的和直接的例子得出“外语思维不等于概念和外语的直接联系”的结论。在他们看来,不要说达到了“母语概念中介阶段”的学习者无法做到用外语思维,即便是达到了“外语概念自主阶段”的学习者不无做到用外语思维。究其原因,外语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里、语言、认知现象,因此,他们的定义为:“外语思维应指按照外语概念化模式的要求将要表达的体验概念化,它不是一种随意、可选的外语使用策略”。虽然这里讨论的仅仅是词语的问题,但反映出的还是中西方思维关异的大问题。这些年来,这一问题讨论的人不少,如廖七一(2000)、王正(2003)、周方珠(2004)、龚光明(2004)、辜正坤(2004)、刘宓庆(2005)、连淑能(2006)等。但大都将其作为引子,或仅论其某个方面,全面、深入剖析这一问题的文章不多见。外语思维在外语教学界备受推崇,这一良好愿望是否能实现,还应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可以从中西方思维的不同层面,如中西方思维的传统模式、中西方思维的语言表现、中西方思维的思想体现等,认为,外语思维似可遇不可求,中西方思维的融合或互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提法。
  ……

 中西方诗学的碰撞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