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 版 次:3
  • 页 数:665
  • 字 数:520000
  • 印刷时间:2005年05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0021278
作者:杨奎松 著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5月 
编辑推荐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国家、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直接间接受到这种”恩怨”的影响,搞清这种“恩怨”的来龙去脉.不仅会使国家、社会对过去与未来“更明白“,也会使我们个人活得“更明白”。

——《南方周末》1999年6月25日

特别吸引我的则是对*性格及由性格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描述。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对这段历史获得了一种实而不”虚”感觉。

——《中华读书报》1999年
*与莫斯科有过长达四十年的密切关系,这些关系过去长期属于机密,人们只能从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以及*自己的一些说法中了解这些关系。但这些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回忆、说法。使得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历史事实本身,变得更加面目不清。近些年来,国内大量涉及到*与莫斯科关系的历史档案先后公开。作者从这些新披露的资料和大量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入手,对过去所发生过的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读者能从这些研究中了解到当年究竟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事情发生的时间、经过及其结果,从而解开一重重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澄清一件件面目不清的种种传说。

——香港《大公报》1999年9月12日
你想了解中苏关系的台前幕后吗?本书来带你了解, 本书根据大量有关中苏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涉及到*与莫斯科关系的历次重大事件以及*性格和处事特点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值得称道的是文字流畅好读,气概挥洒自如的,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更有另一种享受。相信本书一定可以让你*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内容简介
*一生都同莫斯科有着不解之缘。
  30岁的*入选中央局,得益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赏识;然而从莫斯科回来的政治局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到苏区一年半竟然从没想到要了解一下*有什么本领;俄国人把*视为“亚洲的铁托”,斯大林、莫洛托夫竟然当面批评*,*气愤地回忆说:“我在鼻子里笑他们,一声都不吭……”;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披露惊人内幕,斯大林一夜之间威信扫地,*表示中国不能摘斯大林的像;赫鲁晓夫传话过来:如果你们要斯大林,我们可以把他的尸体搬到你们北京去;*决定转入反攻,不怕分裂,来一个“大闹天宫”;边界冲突忍无可忍,大战来临,林彪差点下令炸掉密云库……
 本书根据大量有关中苏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涉及到*与莫斯科关系的历次重大事件以及*性格和处事特点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文中所及中共历史上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景都是鲜为人知的。当这些触目惊心又“似曾相识”的历史卷展现在眼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作者简介
杨奎松1953年的10月份出生,重庆人,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现在还在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目  录

修订版前言
第一章 共产国际始终压制毛泽东吗?
1、毛泽东因为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赏识”,三大即入选中央局
2、毛泽东回忆说:那时年代,“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
3、毛泽东欢呼农运“好得很”,共产国际称赞毛的报告出色
4、共产国际注意到毛泽东“史诗般的英雄行动”,开始对其另眼相看
5、临时中央夺去毛泽东的各项权力,共产国际却要他加入政治局
6、遵义会议推举张闻天为党的领袖,人产国际宣传毛泽东
第二章 毛泽东扳倒“左”倾中央
1、博古,一个只有24岁的学生党员,竟一跃成了“总书记”
2、毛泽东不满地说:我那个时候被扔到茅坑里去了,搞得很臭
3、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这种东西,是少了不行,多也也不行的”
4、毛泽东讲:遵义会议成功,最重要的是张闻天、王稼祥能分化出来
前  言
前言 研究历史,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一是尊重客观事实,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点其实是一回事,因为 客观事实本身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 如果把事情看得很简单,不进行具体分析,就很难做到符合客观事实。 杨奎松同志这部关于毛泽东和莫斯科关系的著作,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毛泽东再度成为苏联报刊上的新闻人物,按照苏共中央机关 报《真理报》的说法,又是"正确地贯彻了"共产国际路线的结果。不过,与上一次为农民造反助威不同,这一次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 员亲自参加了暴动,只是当他看到形势不利,自作主张带着一队武 装径直上了江西的井冈山,去当了"山大王"。而当时恐怕没有人相信他这样做是一种有远见的行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仍旧是在罗明那兹的指导之下,在1927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已经在井冈山落下脚来的毛泽东不仅没有受到表扬,反而受 到严厉的处分,他又一次被免去了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
可以肯定,如果这一次换了别的人,多半是不会像毛泽东这样去做的。结果,未必会被撤去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但显然也不会有后来那支创造了中共军事史之最的井冈山红军。毛泽东所以能够冒险做出如此选择,他的农民出身,从事农民运动的经验以及 熟读《三国演义》和《水浒》的经历,显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这时已经非常明显地显露出高度重视力量对比和善于依照力量对比 灵活地决定政策策略的决策特点来了。他关于必要时应当"上山" 的观点,还在国共关系全面破裂的最后关头,即1927年7月4日 的中央的一次会议上,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当时,蔡和森就提出了农民自卫军应当"上山"的建议,极其看重军事的毛泽东当即附和, 强调:面对国共破裂的严重局面,也只有"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 基础"。要造成军事势力并设法保存它,这是毛泽东这时期考虑 的中心问题。在"八七"紧急会议上,毛泽东也很清楚地表明了他 的这一想法,特别是提出了非掌握"枪杆子"不能夺取政权的观 点。"上山"就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他用来建立和保存革命的 "枪杆子",以便日后夺取政权的一种不得已的办法。然而,也正是 因为他上了山,创立了根据地,中国从此也才像苏联一样,有了一 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红军"。
赫鲁晓夫在争取中国党的同情与友谊方面是很下了些工夫的。最明显的例子是1954年赫鲁晓夫刚上台不久到北京来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建国五周年的纪念活动。那也是赫鲁晓夫第 一次到中国来。为了表明他与斯大林不同,他不仅准备签署正式 移交旅顺港和中长铁路的协议,而且决心要把斯大林在世时签署的,但大部分尚未开始付诸实施的经济建设援助协定扩大并具体 落实下去。这包括向中国政府提供5.2亿卢布长期贷款;帮助中国再增建15个工业企业并为前已签署的协定中规定的14l项企 业扩大提供设备的范围;追加提供总价值为4亿多卢布的设备等。 当年担任苏联经贸部副部长的科瓦利详细地回忆了赫鲁晓夫当时 在苏共中央内部所遇到的阻力。负责谈判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 扬和科瓦利都不同意赫鲁晓夫的做法,讨论中米高扬"缄口不语", 科瓦利则"一次又一次地提请第一书记注意本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潜力的局限性",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伏罗希洛夫公开声称:"当可 怕的法西斯战争过后四处弹痕累累的时候,我国人民还不能胜任 在中国的这样一番大事业。"但赫鲁晓夫"几乎重新审理了每个工程项目并批驳了所有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对本国经济造 或不良后果的种种论据"。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