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第二版)(高等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业专业教材)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临床医学理论 >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第二版)(高等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业专业教材)

  • 版 次:5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10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077536
作者:陈之罡, 李惠兰主编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着重面对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目标,始终贯彻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临床中常用且比较成熟的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目  录
绪论
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简史
二、中国传统手法医学简史
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康复医学
四、怎样学好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
第一章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的观念
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最基本的物质
二、气与形质的转化
三、气的运动方式
四、中医学理论中“气”的含义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观念的产生
二、阴阳属性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二)内脏损伤或内出血
  对于肝脾肿大及腹胀的病人,针刺腹部穴位时刺人不宜过深,同时不宜采用较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免造成可能出现的肠穿孔或肝脾出血。对于尿潴留的病人,针刺下腹部穴位时,同样应当避免膀胱的损伤。
  如果发生这些情况,病人会出现腹痛等急腹症的症状,应及时请外科医生进行会诊。
  (三)神经损伤
  针刺哑门、风府、风池以及华佗夹脊等腧穴时不宜深刺,同时不要强力提插捻转,以免伤及脑和脊髓。针刺神经干附近的腧穴如阳陵泉等也应避免强力刺激,以免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如果针刺后,病人局部或神经通路的远端出现了持续性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或肌肉萎缩,则可能是周围神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伤,这时应暂时停止再针刺该穴位,并及时采取理疗或适当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四)断针
  断针是指毫针的针体折断并留在病人体内。如果针刺前做好针具的检查并在针刺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断针是可以避免的。断针原因多由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根由于长期反复浸泡消毒发生了腐蚀损伤,针刺前疏于检查,同时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人皮肤,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或留针时病人体位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均可出现断针。
  为防止断针现象的发生,针刺时切勿将针身全部刺入皮肤,留针时嘱咐病人尽量不要进行体位变换。
  如果断针后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嘱病人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及时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五)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多汗、恶心欲吐、精神萎靡、血压下降、脉沉细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猝然昏倒、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四肢逆冷、脉细微欲绝等症。发生晕针的原因多为病人体质虚弱,并在针刺时精神过于紧张;或在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进行针刺治疗;或针刺时病人体位不当;或医生行针的手法过重等。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第二版)(高等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业专业教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