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

  • 版 次:1
  • 页 数:289
  • 字 数:30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1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225114
作者:周星 主编,徐志摩 等著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编辑推荐
左边是山,右边也是。枕下的溪流里飘着山。天上的云中藏着山。翠衣罗带的山。裸着脊梁的山。呼作玉女的山。……山在散步。山在遐想。山与山凝望。山和山耳语。山山山山,山接山迎。山环山绕。山的迷宫……
                              ——韩静霆《纯情山水》              
内容简介
本书中涉及的五岳之首的泰山、万山汇聚的黄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险要的华山,以及天山、庐山、五台山、天目山、雁荡山、武当山、井冈山、武夷山、秦岭山脉、昆仑山、阿里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着各式各样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闯北者,见识过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无尽其数,但在他们笔下,每一个探访的名山都依然荡漾着鲜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几句言辞似乎可以见证一二:“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诗人对于山的体悟多么细微!其实,每个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视野折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间构成相互见证的关系。自然之山是博大浑厚的,人之所见从不同侧面触摸山的灵性,人赋予山型神色以言辞名称,却只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这也就够了,没有一个人可以穷尽山之美,却可以增添山的体味韵味。
目  录
中国人的山水观
泰山
 泰山日出
 雨中登泰山
 扇崖
 泰山极顶
 泰山脚下诗碑林
 泰山风光
黄山
 黄山记
 黄山三天
 黄山拾美
 且说黄山
 黄山小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泰山日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殊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砡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地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书摘插画
插图

 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