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10078335
作者:朱志荣 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编辑推荐
作者将美学史和审美意识史相联系,把中国上古美学思想教到世界美学的大背景下,充分运用能够看到的先秦时期的文物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甲骨文、金文以及文献资料,依据美学的理论和方法,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展开对夏商周三代器物所蕴涵的审美意识特点的追寻和探讨,进而揭示出夏商周审美意识的变迁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全书以史料为依据,重在阐发,多有思想发见,是一部颇厚重的断代美学史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研究了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当时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器皿,甲骨文和金文等文字,以及文学等艺术形态中的审美特点,阐释了夏商周时期艺术创造的规律,并对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作了概括和总结,从而揭示出中国审美文明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朴素的审美意识走向相对丰富的理论形态,再发展成为成熟的美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填补了中国美学史中先秦诸子以前的夏商周审美意识发展史研究的空白。
作者简介
朱志荣,男,1961年生,安徽天长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1995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 夏商周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夏商周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
 第五节 夏商周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夏代的审美意识
 第一节 夏代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审美意识概述
 第三节 陶器
 第四节 玉器
 第五节 青铜器
第二章 商代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社会生活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夏代的审美意识
  随着夏代社会形态的逐步演化,在器物制作上则是由“新石器时代”走向“青铜时代”。夏王朝四百多年的时间历程和截然不同形态的历史变革,导致其社会风尚和审美追求也理所当然地发生着流变。在审美风格的转换方面,夏代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由它开启的审美意识在商代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夏代的社会背景
 夏代疆域辽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国家政权的时代。由于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夏代仍保留了原始氏族社会的习俗,具有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国家政权社会过渡的性质,建立了分封制和世袭制的国家政权体制,军队、刑法、设防城邑等国家权力的工具也已构成,并且形成了农业、渔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式,拥有祖先神与社神崇拜的夏代宗教更具有人文精神,它们为专制社会的建设与兴起奠定了开端。夏代社会体制与结构发生的巨大变革带来了夏代先民们在思维、礼仪、艺术等方面的迅速变动。
  一、政权的变迁
  夏商周断代工程根据碳14测年将夏代的起止时间估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历经四百多年。《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古本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一年”,《汉书·律历志》引《世经》:“(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年是自大禹任夏伯之年始,而《世经》记载的夏年是自大禹即帝位之年算起。
夏朝所处的位置有豫西、晋南、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的不同说法。1959年发掘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王朝的都城斟(寻阝)。《逸周书·度邑》(《史记·夏本纪》同)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因此,一般认为夏王朝中心处于豫西,在伊水与洛水之间。夏代地域广袤,《禹贡》、《尚书》以及春秋时期的齐叔夷镩和钟铭文等文献上都记载了夏代九州说,夏族的活动范围东到山东,南到安徽、浙江,西到川北。《吕氏春秋·用民》记载“当禹之时,天下万国”,疆界宽广、部落众多的夏王朝需要一个较为集中的中央政权的指挥与统治。
夏代仍然保存了原始氏族社会的一些特征,它保存了以氏族部落为单位的集体生活方式,夏代是以夏部落为首的多个部落联盟国家。夏代是一个多方国的国家,《庄子·天策》称:“(禹)沐圣雨,栉疾风,置万国”,《战国策·齐策四》载:“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万国”指夏部落以外的其他各部落,不一定有一万个,却表明了夏代联盟中部落数量非常多。在这多个部落的联盟中,夏部落居于统治地位,夏王朝对其方国在政治、军事上具有生杀大权,在文化上有教化优势。《国语·鲁语下》记:“昔禹致群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左传·哀公七年》书:“禹合诸侯于伯山,执玉帛者万国。”《汉书·郊祀志》言:“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这都说明夏王朝国家权势的形成。
书摘插画
插图

 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