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的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物合集 > 我在美国的生活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4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13095169
  • 丛书名:叶永烈看世界
作者:叶永烈 著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内容简介

  美国是个充满活力、开放多样并富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国家。作者曾经先后七次前往美国。在美国,作者既是旅游者、采访者,又是居民,在星条旗下生活。《我在美国的生活》作者以流畅的文笔记叙他在美国的衣食住行,以独到的眼光观察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下他的亲历、亲见、亲闻。作者通过对小事、“花絮”的捕捉,折射美国普通百姓的鲜活生活,并且通过对文化名人在美国生活的描写带出文化的味道和历史的思量。

作者简介

  叶永烈,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等,1940年8月30日生,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 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 电影《红绿灯下》(任导演)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科教片奖。《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根据叶永烈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华表奖”(即政府奖)。 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主要新著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此外,还有《*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战》、《何智丽风波》等。

目  录
序章 又去美国
两制三地之家
又去美国领事馆签证
拒签的理由:“移民倾向”
浩浩荡荡出国潮
美国的衣食住行
衣着随便的美国人
美国的生食文化
形形色色的餐馆
公寓生活见闻
在硅谷看房子
三位朋友的住房
中美“住房观”的差异
亲历买房全过程
前  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我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我也很希望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我几乎走遍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
  光是美国,我就去了七趟,每一回住一、两个月,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我的足迹。我也七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走遍台、澎、金、马,走遍台湾22个县市。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我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写作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我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到各国旅行。通常,我总是选择那种旅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深入了解那个国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我和妻七次飞往美国,前五次都是在冬天去美国,为的是能够在美国过圣诞节。我并非基督教教徒,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洋节”,总要一次次远涉重洋,到太平洋彼岸去过圣诞节?团聚,是人生的幸事、家庭的节日。我一家八口,除了我和妻之外,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以“二、二、四”的“比例”分住在上海、旧金山、台北,是“两制三地之家”,难得一聚。圣诞节是美国的“春节”。孩子们在圣诞节放长假,因此圣诞节也就成了全家最佳的团聚之日。正因为这样,我总是选择在圣诞节前夕飞往美国。
  我家成为“两制三地之家”,这“三地”包括海峡两岸。在中国大陆,由于子女出国,出现许多“一家两制”家庭,而像我家这样的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两制三地之家”并不多见。
  我的家,原本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中的一个。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变成如今的“两制三地之家”,那是随着时代而变,随着中国的进步而变。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就是“与时俱进”。
  我的家庭的演变史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缩影:1963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那一年我结婚了,小家庭就安在上海。
  1967年,长子在上海出生。三年之后,次子在上海出生。从此,我的小家庭成了四口之家。
  我的小家庭在艰难中度过了十年“文革”。在“文革”初期,我家也曾分为三地:我在杭州湾畔的“上海电影五七干校”,妻带着长子在上海,而次子则暂时寄住温州老家。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家庭的命运。我从“臭老九”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而我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从上海的重点中学进入大学。
  开放的国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出国潮”在中国澎湃。1990年,长子第一个迈出国门。那是他在上海念完大学之后,通过GR。E考试(研究生英语考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研究生。他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工作。
  1992年,次子也通过GRE考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研究生。他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工作。
  1993年圣诞节前,我和妻来到美国,先是住在洛杉矶内兄家,然后飞往美国东部,和两个尚在求学的儿子在特拉华大学团聚。那天,正好是圣诞节。
  两个儿子先后被美国公司聘用:长子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任职,而次子则成为美国“AT&T”公司的白领。
  那时候,我曾经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我的家一半在美国》。确实,一家四口,我和妻在中国,两个儿子在美国,怎么不是“我的家一半在美国”?两个儿子在美国相继跳槽。从1996年起,他们先后被美国新公司派回中国工作。这样,我们全家总是在春节的时候,团聚在上海。

 我在美国的生活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