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

  • 版 次:5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9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0088827
作者:王仁湘著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编辑推荐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在每日的饮食中,味中有味,深层次的体味是有难度的。个中三昧,在于个体的体验,在于群体的记忆。味蕾上的记忆,是一种*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体现了深厚的时空传统。
  《文物·图像·历史系列·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是一本探讨古代中国人对味道的追求和理念的书,也是一部探讨古代舌尖上的中国的佳作,也是可读性与观赏性较高的一本普及读物,有助于读者积累知识,了解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内容简介
  古代的中国人,将知味看作是一种境界,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文物·图像·历史系列·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从古代壁画、画像砖、器物等的图画分析解读入手,讲述古代中国以及从域外传入中原地区的食物特色和滋味,分析中国古代的味觉审美意识和理论,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境界。
作者简介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原主任。
  在田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多年,先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西藏队、甘青队、三峡队、云南队的工作,在边疆作过多次大范围考古调查,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关注发掘成果的文化解读,推动大众考古学的发展,十多年的尝试有了一些明显收获。有各类著作近50种,如《拉萨曲贡》《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中国古代饮食的历史与文化》《中国饮茶史话》《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等。
目  录
壹 餐桌风景
举案,如何齐眉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分餐与会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渊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样: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协作:筷子与勺子各司其职
食与人格:由"嗟来之食"说起
战国君侯:食客三千
为官之道与饮食之道
烧尾、买宴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岁时饮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知味与至味(代序)
  食物的甜酸苦辣咸五味,可称为原味。我们一般的人,要分辨出这五原味并不困难,但要达到较高层次的辨味水平,成为古人说的"知味者",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就是《中庸》所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的意思。谁都需要饮食,天天都离不开饮食,却很少有人能达到"知味"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知味者,见于记载的并不多,不知味的人,文献上却能寻到不少。《淮南子?修务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楚人有一天宰了一只猴子,煮好以后请邻居来共餐,邻居吃起这
  猴羹来,觉得特别香美,以为是狗肉。吃饱以后他才知道,那并不是狗肉而是猴肉,顿时趴在地上吐了个干净,这是一个不知味的典型例子。又据宋人《萍州可谈》说,岭南地区吃蛇肉,市面上有不少蛇餐馆,苏东坡谪贬惠州,曾买过蛇羹与他的妾共餐,妾只当是美味海鲜吃了下去,吃完后听说是蛇肉,当时也吐了出来,而且因此病卧数月,一命归天。不识味而赔上性命,这例子倒不多见。
  古代善于品尝滋味的知味者,比较著名的是春秋时代的易牙和师旷。易牙是齐桓公的膳夫,《吕氏春秋?精谕》说他能尝出两条江里不同的水味,能分辨出水来自哪条江。师旷是晋平公的一位盲人乐师,有一次他吃御膳,尝出做饭用的柴火是"劳薪"(破旧木器),晋平公一问,果然厨子烧饭时用的是旧车轴。端起饭碗一尝,就知道是用什么柴火炊成,味觉也实在太敏感了。据《晋书》记载,西晋时的尚书令荀勖,也有同师旷不相上下的辨味本领,他在一次陪侍晋武帝吃饭时,也尝出那饭是劳薪炊成,结果证实当时烧的是一个破车轮子,与宴者都非常佩服荀尚书的明识。
  史籍记载的最杰出的知味者,当数晋代的苻朗。苻朗是前秦自称"大秦天王"的苻坚的侄子,苻坚很喜欢他,称他为"千里驹"。苻朗降晋后,官拜员外散骑侍郎,他精于辨味,在当时名声极大。据《晋书?苻坚载记》说,有人请苻朗吃炖鸡,他还没吃几口,就尝出那鸡是露天的而不是圈在笼里养大的。还有一次吃烧鹅,苻朗竟能指点出盘中鹅哪儿长的是黑毛,哪儿是白毛。开始别人不大相信,以为他也太玄乎了,后来有人专为他宰了一只杂毛鹅,将毛色不同的部位仔细作了记号,结果苻朗很准确地判断出了不同毛色的部位,而且"无毫厘之差"。苻朗是根据味觉作出判断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美食家,假如没有长久的经验积累,在精味上是很难达到这个高度的。
  知味是一种境界,是饮食的最高境界,是味觉审美的高境界。古代的中国人,正是将知味看作是一种境界,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我们一般人只知五原味,这同只知三原色或七声音阶一样,我们不是画家,也不是音乐家,所以也算不上是知味者。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非得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只要在懂得五原味以外,再能辨出更多一些的复合味型也就满够了。

 味中味——味蕾上的历史记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