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第十六辑--现象学与中国思想(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第十六辑--现象学与中国思想(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6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2769513
  • 丛书名: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作者:倪梁康 编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编辑推荐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现象学的探讨。它要回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现象学精神?它能否以及如何与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

 

 
内容简介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第一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现象学的探讨。它要回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现象学精神?它能否以及如何与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
  本书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第十六辑,收录2013年9月21-24日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和兰州大学共同举办的“现象学与中国思想”年会论文。收录的原创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现象学与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比较研究,开辟现象学和中国哲学比较研究的新路径。另有高质量的国际现象学研究前沿译文。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倪梁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现象学研究所所长。
目  录
〖现象学与中国思想〗
 海德格尔与儒家哲理视野中的“家”
 刘蕺山“喜怒哀乐”与“春夏秋冬”比配说申辩
 生育现象学——从勒维纳斯到儒家
 自证分与自身表象理论
 仁境——孔子圣人境界的现象学阐释
 何谓Ereignis?——略论作为“興有”的Ereignis
 时间性与中庸
〖现象学研究〗
 人类经验中的纵贯型被给予性
 瑜伽行派的现象概念
 海德格尔对古希腊“灵魂”的存在论诠释
 绝对流的构造何以可能? ——从扎哈维/布劳之争谈起
〖硕士/博士论文精要〗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1914年8月1日,胡塞尔结束了这年夏季学期伦理学讲座的最后一次课程。而这天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宣战日。胡塞尔在自己的讲稿上对此做了标记。
  此前一个多月,即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了正在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这次暗杀,塞尔维亚政府事先知道,并有军官和文官参与准备。7月28日,奥匈帝国据此而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俄国作为塞尔维亚盟友和泛斯拉夫主义的支持者于7月30日下达战争动员令。德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作为奥地利(奥匈帝国)的盟友随即于8月1日对俄国宣战,并在两天后根据早已制定的对俄作战计划(先击败法国,再进攻俄国)而先对法国开战。此后,除了像比利时、法国、波兰等遭到入侵而被迫参战的国家外,先后宣布加入战争的还有英国、意大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最后是美国和一些南美国家。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918年11月,最后以同盟国(奥地利、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的战败而告终。奥匈帝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均告崩溃。这场战争造成全世界近一千万人死亡,其中约有一百七十万德国人、一百二十万奥地利人。
  2.如果我们仅仅从胡塞尔的学术思想史角度来考虑这次战争,那么看起来这场战争给他带来的结果主要在于,如胡塞尔妻子马尔维娜在其回忆录中所说:“战争的爆发阻碍了对《观念》的更快接受,这场战争还影响到胡塞尔对《逻辑研究》第二版的重新加工。”这个说法或许会让人感到有些轻描淡写,而且若非出自胡塞尔妻子之口,一定还会让人觉得冷血无情,只要想一下这场战争给胡塞尔本人以及他的家庭带来的那些灾难性结果即可。当然,胡塞尔本人在公开谈及这场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时也显得矜持冷静,例如他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前言中对自己的出版延误解释说:“在接下来的战争年代中,我无法为逻辑现象学付诸那种激情般的参与,而没有这种参与,在我这里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工作。”
  这里流露出来的在胡塞尔的哲学思考方面的“战争影响”,读起来相当轻松平常,但实际上背后深埋着诸多的生命感受:热情、激愤、伤感、悲哀、痛苦、失望,以及如此等等。在战争期间随胡塞尔在哥廷根和弗莱堡学习的罗曼英加尔登回忆说:“1916年对他来说是一个困难的时刻,他的幼子阵亡,而长子几乎从不间断地滞留于前线。许多年后胡塞尔多次写信告诉我,当时我在弗莱堡时他的心情有多么糟糕。”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第十六辑--现象学与中国思想(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