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促进公众认同的程序选择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刑事案件促进公众认同的程序选择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6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20107457
作者:崔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编辑推荐
本书为教育部课题研究成果。摆脱了一般刑事诉讼专著单纯就刑事程序如何完善提供对策的研究思路,开篇强调促进社会公众的认同应当是设置刑事案件处理程序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笔者称之为程序构建的“次优选择”。在检察环节和审判环节,我国某些重点制度遭遇了适用困境,亟待调整,而制度完善面临多种道路选择,坚持公众认同可以为改革僵局打开思路。促进认同也是社会领域的常见议题,信访制度、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和综合治理等其他社会治理领域的做法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后,培育促进认同的思维应当从法学院教育开始,重点在于培养普通法科学科的实践能力、扩展社会认知能力。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强调程序正义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大环境下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程序正义是增强司法权威,提升公众司法信任度的重要手段。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看似脱离案件本身,但实质上是尊重案件基本规律,尊重民众情感逻辑的必然选择。本书从疑难案件处理遭遇的实体困境出发,从审判前和审判中两个阶段分析了如何促进公众对刑事判决认同的具体制度构建,并且介绍了非诉讼途径在促进公众认同方面的有益经验,为刑事诉讼程序设计如何采纳民意打开了另一种思路。   
作者简介
崔凯,江苏连云港人,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目前出版著作两本,在《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等各级期刊发表科研、教研论文3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等各级课题10 余项。在武汉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湖北行政复议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参与科研活动。
目  录
序 言/001
第一章 “次优选择”——促进公众认同作为疑难案件处理方式的基本思路/005
  第一节 疑难刑事案件处理的实体困境/005
  第二节 基于案件新分类方式的启示/007
  第三节 事实认定争议案件已有处理程序的局限/010
  第四节 促进公众认同思路下的应对策略/018
第二章 检察环节促进公众认同的具体实践/025
  第一节 程序定位的细微调整/025
  第二节 强化公诉的合理探索/036
  第三节 完善批捕的必由之路/049
  第四节 吸纳不满的有益尝试/055
第三章 审判环节促进公众认同的程序努力/061
  第一节 案件合并与分离审理的程序价值/061
  第二节 刑事案件合并与分离的制度构建/072
前  言
序  言

2012年3月14日,我国对《刑事诉讼法》再次进行了修订,此次修正案条文多达110条,修改幅度不可谓不大。即便如此,业界对刑事诉讼法法典仍然有着更多的期许。早在2015年,陈光中先生就提出《刑事诉讼法》有必要再做修改,主要是因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推出一系列司法改革新措施,其中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制定新法或修改原有的法律来保证做到于法有据。从立法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角度来讲,进行《刑事诉讼法》第三次修订,属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其实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除了法律意义之外,《刑事诉讼法》的第三次修订可能还应该附加更多的社会意义。
我国从来不回避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诉讼程序能够吸收社会不满的制度功能虽然早已得到了公认,但是在“空气干燥”的大环境下,仍然需要进一步发掘程序在提升司法公信力、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刑事案件促进公众认同的程序选择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