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

  • 版 次:1
  • 页 数:254
  • 字 数:19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4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7305538
作者:谢冬冰 著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内容简介
恩斯特·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文化符号学有其独具个性的理论体系,在西方学界他们被称为“卡西尔—朗格学派”。这一学派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的影响达到了*。80年代初他们的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并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美学角度对卡西尔思想进行研究的除了零星的几篇论文以外,没有一本论著。所以,从研究现状看,中国学界对“卡西尔—朗格学派”的研究,尤其是卡西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是薄弱的。
  卡西尔的哲学之父是康德。但是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是在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哲学背景下出现的,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克罗齐等大批的哲学家和美学家都以语言为中心来考察认识论问题,这可说是20世纪哲学研究的大气候。而索绪尔、爱德华·萨丕尔、布隆菲尔德和洪堡等语言学家对卡西尔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奠定了卡西尔哲学宽广深厚的哲学基础。
作者简介
谢冬冰,男,1969年5月生,江苏徐州人。现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副教授、系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1993年本科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考入徐州师范大学攻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1996年毕业后留本校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任教,1999年秋考入南京大
目  录
绪论
 一、“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文化符号学
二、符号:内感外化之桥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现状
第一章 艺术——文化圆周中的一个扇面
一、“先验图型”和“符号形式”
二、卡西尔一朗格符号论美学的整体观
三、“符号”还是“象征”?
第二章 表现的起源——诗性的语言与神话
一、语言生成于心灵的直觉
 1.名称产生于直觉的聚合
 2.“神圣化命名”——语词表现力的源泉
 3.隐喻思维——语言的艺术品性
二、神话和艺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艺术——文化圆周中的一个扇面
  一、“先验图型”和“符号形式”
  康德将其哲学的重要意义比喻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以凸显他的哲学思想在整个哲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康德之前,在哲学领域中盛行着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套学说。前者追求认识的普遍必然的真理性,认为一切真理、一切知识的来源和标准,都应归结于所谓先天理智中潜在的天赋观念和自明原则,这种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互柏拉图的“先验的理式”;后者则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如洛明确宣言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结底都是起源于经验的。由于双方都各自片面强调认识中的一个方面,而完全排斥另一个方面,因此理论上有着明显的漏洞。康德企图以自己的“批判哲学”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以使人类的哲学认识有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康德哲学主张“真实的世界”,即我们能够有意义的谈论的,经验上实在的世界,其本质是我们自己的直观能力和悟性的构成物。之所以强调是“我们自己的”,是因为以往的哲学,无论是唯物论还是经验论,在追求真理、追求真实的过程中,人总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在批判哲学中,对实在的认识,已不再是将超验意识的世界特性反映在我们的意识之中,相反,是我们的意识主动地构成世界。
  康德哲学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主体性的问题,只有到他那里,有关这个宇宙的准确的而又不依赖于经验的陈述,才成为可以理解的。也只有到他那里,哲学的主题才从对知识真实的追求,转而为对人类认识的诸形式,即对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功能的判断与限定。从被动的符合转而成为主动的构造,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事实上,康德所引起的哲学研究的转向确实如同哥白尼用“日心悦”向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的地心说发动的攻击。
  ……
书摘插画
插图

 表现性的符号形式“卡西尔朗格美学”的一种解读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