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朱漆留春:阳江漆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朱漆留春:阳江漆艺

  • 版 次:1
  • 页 数:156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4803448
作者:冯峥 著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编辑推荐

    阳江漆艺是指广东阳江地区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油漆技艺,阳江漆艺分皮胎,纸胎,木胎几种,产品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家具。其中以皮胎漆器*有传统特色,冯峥编著的《朱漆留春——阳江漆艺》详细介绍了其历史起源,发展及荣誉,机遇和挑战等。对这一文化遗产是一次较全面的整理。

 
内容简介

 冯峥编著的《朱漆留春——阳江漆艺》注重文化 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阳江漆艺的内 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 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阳江漆艺形态。深刻而直 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 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 的感受。
     读者从《朱漆留春——阳江漆艺》中能够了解到 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 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 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 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 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作者简介

   冯峥,1947年生,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人。现任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系阳江市政协8~9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全国群众文化学会、新故事会、通俗文艺研究会、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作家、戏剧家、曲艺家、民间文艺家协会、群众文化学会理事;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楹联学会、民俗学会、民俗文化学会、文化传播学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编出版各类集子10本。1998年被广东省文联评为“优秀中青年文艺家”、1999年被阳江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作家”、2008年被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评为“中华著名艺术家”、2008年被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第一届(亚太地区)金飞鹰奖终身荣誉”称号。是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优秀会务工作者。

目  录
盛大的漆王国
中国古代漆器源流/2
漆业的祖师爷/26
漆器的传统制作技法/28
阳江千年漆业
敢问高寿几何/31
从岭南圣母说起/33
惊世宝藏“南海I号”/35
阳江漆器的前世今生
第一个由盛至衰阶段/39
第二个由盛至衰阶段/50
阳江漆木屐/56
不信东风唤不回/65
阳江朱漆好/73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阳江朱漆好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要说漆艺、漆器、漆 画……一切与漆有关系的工艺、产品,都离不开个“漆”字。没有油漆,即不存在这个话题。
阳江的油漆经历过天然树汁一桐油一油漆三个阶 段。
上面说过,阳江是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和补给港,它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船体以桐 油为防护涂料,船上大凡是竹木制品也都要漆上桐油。所有家庭的竹木家具也要涂上桐油——比如竹帽 (阳江人叫“桐油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阳江还有一间“阳江竹帽厂”。因此在阳江桐油的用 量很大。
阳江漫山遍野都是油桐树。清朝李淫主编的《阳江县志·物产》篇中,关于阳江的植物资源谓:“木 有松、杉、樟、楠、桐、柏、苦、楝、菠萝。”“桐油树似刺桐而小,尤易生。土人多植为篱。其子可榨 油。”引文中的“桐”就是“油桐树”(阳江也叫桐 油树),其子榨出的油,就是桐油。
关于桐油树,阳江人太熟 悉了。它因为“易生”,是植 作田园篱笆的常见植物。那时儿童没有什么玩具可玩,用桐 油树的树汁“吹泡泡”。桐油 树陪一代一代人度过寂寞的童 年。然而,桐油树更主要的用途是“其子可榨油”,桐油籽榨出的树汁,经过火 熬,就是桐油。《髹饰录》谓“漆者,木汁也”,那么桐油就是“桐油者,木油也”。因此桐油又叫木油 。
阳江的桐油制作业很发达。现在的阳西县还有一条因为盛产桐油而得名的桐油村。
那时,桐油使用普遍,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阳江农村各地的供销社都像售卖花生油、酱油、煤油一 样普遍,一缸桐油,可以散装论斤两卖。
世界漆业史把天然树汁划分为第一代油漆。新石器时代,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外椁和壁画时,使用天 然树汁作涂料。我国在最早阶段的漆器制造中,常在漆里掺入桐油等干性植物油。在制造彩色漆器时,也 用桐油和多种颜料或染料构成的油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战国时期的一些漆器即是如此,从而形成了我 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漆器工艺。
阳江造船用的桐油,正是属于“天然树汁”这一类。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阳江漆业历 史至少推算千年以上。
其实,我们只要留意,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大凡是油类产品的命名,都是“原料+ 油”这个格式,即名词的前面是表明生产物品的原料,后面是表明物品性质的“油”。比如花生榨出的 油,叫“花生油”,芝麻榨出的油,叫“芝麻油”,鱼肝制造的油叫“鱼肝油”……按这个起名规律, 涂料漆应该叫“漆油”,而唯独这漆树制作的叫“油漆”,无疑这里记录了先油(桐油)后漆的演变过 程。
由于油漆比桐油优越,于是,桐油逐步退出,代 之以油漆。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朱漆留春:阳江漆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