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审美原理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理论与实务 > 旅游审美原理

  • 版 次:1
  • 页 数:379
  • 字 数:439000
  • 印刷时间:2005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10584753
作者:章海荣 著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08月 
内容简介
章海荣先生的可贵之处正是着眼于中国的美学理论的探索。但社会生活是多样的,复杂的。旅游也不例外。旅游审美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今的游历。现代意义的旅游有着全新的内涵,它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产业。无论是客体的开发、主体的审美行为,还是导游,都是经济行为,没有钱是不能旅游的。人们越富有,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旅游;就旅游目的而言,旅游者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并非所有的旅游者都是为了审美才去旅游。古人中有的人游历是为了做学问,有的人是为了遁世,有的是因官场不得志,有的人是做官被贬被罚;现代人中有的人是想轻松一下而投入大自然,有的人是为了看看大都市的现代文明,有的人是为了寻找知识,有的是为了寻觅发财梦;更何况不同处境不同身份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各有不同的审美眼光。能把诸多目光凝聚在一个聚焦点上,决非易事,在这方面本书亦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因
而,我深信本书既是当今的一座大厦,也是建立完全的中国旅游美学的基石,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赢得现代的以及未来的广大读者的信赖。
目  录
第1编 旅游审荚本原论
 第1章 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
  第1节 先秦两汉勃兴的代表
   1.1.1 孔子的境界经世理想和比德情结
   1.1.2 屈原的情怀 去国还乡的人生悲歌
   1.1.3 司马迁的追求踏遍青山高蹈崇高目标
  第2节 魏晋南北朝人格的觉醒
   1.2.1 风流玄奥的狂放唱怀
   1.2.2 佛道语境中任情愉悦
  第3节 隋唐五代恢宏的场景
   1.3.1 边塞豪情慷慨激昂放悲歌
   1.3.2 田园抒怀闲逸清丽叹空寂
   1.3.3 书剑飘零 豪放旷达吟沉雄
   1.3.4 情寄山水细腻言志抒感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
  “旅”字在中国是个古字。殷商与周代,“旅”字是一个专用名词。金文“旅”除了与其他字通假的字形外,最典型的写法有两种,一是“*”(见曾伯簋等),一是“*”(见仲鼎、伯贞甗等)。前种字形从“止”字底,为“旅”字加“止”字底,后种字形在“旅”字下面加“车”字,从“车”。两种字形的共同点都是行走,都相当形象地表示了出走的意思。出走也好,“车”也好,在当时使用普遍有两层意思。一是当时商业贸易活跃,商人们奔波于各地,作为交通工具的“车”用于行商,商即包含着旅的意思。《易经》中专讲商客贾旅的一卦称之为“旅”卦。卦中的“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即点明了旅和商的关系。二是用于战争的战车,“车”在“旅”下,即下面是辆大车,上面是群士兵,士兵坐车自然要离营开拔。由此可知,“旅”字自古作为专用词,有商旅之意。
“旅”字在上古时,还常被假借为“庐”。《诗经》中的“于时庐旅”,本当写为“于时庐庐”。因为“庐”有“寄居”之义,遂使“旅”亦有“寄居”之义。而“寄居”正是古代商旅活动的一个特征。这样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无论商旅还是旅游,都须寄居于旅馆。当然,早期商贾主要在临时搭起的草棚子里寄居,而“庐”正是指草棚,所谓中田有庐,即与此相关。因此,和“庐”字相通的“旅”字更多地成了商业旅行的专称。
先秦时代有一些活动,似乎也和当今的旅游活动相类似,然而在当时却不用“旅”字,也不用“游”字。如婚嫁之旅称为“归”。《诗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军旅出征称为“征”。《诗经》:“调公车征,四国是皇。”《说文》中说:“征,正行也。”“正行”即征讨杀伐之行。天子视察称为“巡”。《说文》:“巡,视行也。”举国远徙则称为“迁”。《尚书》有日:“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专称礼节性外事交往称为“聘”。专称事务性外事交往称作“使”。泛指长途公差称为“行役”。凡此种种虽不一而足,而“旅”则特指商旅活动。这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单一“旅”字即指商旅;二是类似于现代“旅游”的概念尚未出现。
  ……

 旅游审美原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