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研究与评论 第一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教育史研究与评论 第一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7292194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 编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内容简介
  《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1辑)》是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组织编选和撰写:专业性,忠实记录我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资料性,系统展示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学术成果:工具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年一辑,形成系列:连续性。
目  录
特稿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纪事(1996—2012年)
论文精选
 教育史学纵横
 教育史观:批判与重构
 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
 二战后西方教育史学流派的发展
 西方兴趣教育思想之演进史
 教育思想史系统性研究方式及其限度
 教育历史钩沉
 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清末民初澳门华人教育的兴起
 限制兼任教师与民国大学学术职业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分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民国大学的兼任教师以授课为业,不属于低层次学术职业,其薪酬不低。1914年,教育部规定大学兼任教员每授课一小时酌支3—5元,预科大学兼任教员每小时酌支2—4元。比照本科教授每周授课10小时,月薪为180—280元,兼任教师和专任教师的课时薪酬差距不大。民国大学教师兼职盛行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其一,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中,中国大学发展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大学通常愿意聘任受过西方教育制度训练的人士。另一方面,中国培育各新式学科教师的机制建立缓慢,迟至1935年才开始授予研究生学位。民国时期欧洲和美国大学教师制度虽然早已传人中国,但实际上中国大学教师制度有其本土特点。1927年,国立京师大学分堂上教师和堂下教师两类,堂下教师级别较低,助教一般不上课。在民国大学的课堂上,不仅徒有虚表的教授站不住,即使学有专长的教授也会吃瘪。由于某些专门学科的专家少,又多为政府和其他学术机关所聘任或倚重,加重了大学聘任专任教师的难度。
  其二,资源在大学内部的配置优先考虑教学运行的绩效。1914年,《教育部直辖专门以上学校职员薪俸暂行规程》规定,大学专任教师需每周授课10小时以上,大学预科的专任教师每周授课12小时以上,授课时数不满以上标准为兼任教师。专任教师薪酬按月固定支付,兼任教师按照授课时问支给。直到1940年,教育部仍规定教授、副教授、讲师授课时间每周不少于9小时,不满9小时者按兼任教师支薪。在这一政策约束下,大学需要聘请大量兼任教师。
  其三,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教师自由择业,当大学教师群体处于动荡时局中,薪酬不稳定,兼职就成了他们的选择。学界对于教师兼课在经济上抱同情态度的不乏其人。比如,胡适认为大学教师面临三个困难:一为教授俸给太低,国立大学教授月俸尚不如政府各部之一科长,北大教授最高月俸只有300元,故人人皆靠兼差以自给;二为学校经费不固定,贫士不敢倚赖一校之俸给生活;三为学校经费十分之七八用在薪俸,无余财以购置书籍仪器。因此虽有专门学者,亦不能专力做高深之学术研究。

  ……


 教育史研究与评论 第一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