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答记者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孙中山答记者问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086154
作者:陈夏红 编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编辑推荐

  《孙中山演讲录》辑录孙中山讲稿30余篇,分为“思想”、“革命”、“军事”、“党务”、“政务”、“观念”、“实业”、“外交”等8个部分,还原了历史现场感和时事感,折射出一代伟人为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之理想,进行的各种思考、探索、尝试,也能看到他代表当时***的中国人对世界形势所做的判断。对今天的思想者、为政者,仍大有启发。

 
内容简介

  《孙中山演讲录》分为“思想”、“革命”、“军事”、“党务”、“政务”、“观念”、“实业”、“外交”等8个部分,总共收录演讲稿35篇,共计370千字。演讲具有场合性、时事性。这些演讲稿,语言平实,思路清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伟人为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理想所进行的各种思考、探索、尝试,也能看到他代表当时*的中国人对世界形势所做的判断,包括今日的中美日关系,今后世界发展的方向等等。《孙中山演讲录》有利于增加普通读者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建国方略的了解,对学者乃至为政者,相信也有很好的助益。

作者简介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目  录
第一篇 答记者问
 与伦敦各报记者的谈话(一八九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致伦敦各报主笔函(一八九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与伦敦记者的谈话(一八九六年十月下旬)
 附:与林奇谈话的报道(一九○一年春)
 与刘成禺的谈话(一九一○年二三月间)
 我的回忆——与伦敦《滨海杂志》记者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中旬)
 与英国记者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中旬)
 与巴黎《政治星期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间)
 与巴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间)
 与上海《民立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与上海《大陆报》主笔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间)
 与上海《大陆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与驻沪外国记者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下旬)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附:与林奇谈话的报道 (一九○一年春)孙逸仙乐意地谈及他最近组织的革命活动“。他取下地图,指出作战地点和起义者的进军路线。说明他们失败的原因,仅是由于缺乏弹药,他们指望从一个日本承包商那里取得弹药,但那人欺骗了他们。孙逸仙说:“对于斗争的结局,我们毫不气馁,事实上恰好相反。因为起义表明,我们的人一旦获得适当的武装并且作好大举的准备,就能轻易地打败清军。”接着,他谈及起义的详情。战斗仅仅持续了二十天。他从不到六百人开始,这些人只有三百支来福枪,每支枪三十发子弹。十天之内,他们从清军手中夺取了一千支来福枪。到二十天结束时,他们的人数也由六百增加到二万。第一场战斗发生在沙湾附近,这里紧靠英国新领土香港对面的边界。边界由英国人管辖,由于英国人偏袒清军,在这里逮捕了不少起义者。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朝东北方向挺进,并在沙湾与三多祝之间进行了十二场战斗,所有这些战斗都打了胜仗。在最后一仗中,他们的弹药完全耗尽。打完了最后的弹药,显然已无法守住阵地,他们便悄悄解散回家。孙说:“但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也不愿意解散,要是我能及时赶到那里,他们没有弹药也将坚持战斗。可是当时我正在邻国忙于准备工作,他们就只好解散了。”起义者一共只牺牲了五个人,而清军有五百人被击毙,一百人被俘。起义者占领了两个重镇和许多村庄,他们严禁任何劫掠和纵火行为,人民很快转而拥护他们。……在听了孙关于这个小战役经过的叙述以后,我问他是否认为,除进行一次革命外,中国便没有实现改革的希望?他回答说:“凡是了解中国朝廷,了解包围和影响皇帝的那些人物的,谁都应当知道,清朝皇帝没有能力去有效地实行中国所需要的激烈改革。”孙逸仙及其朋友们的抱负,是发动一次有如三十年前日本所发生的革命,希望在中国实现日本化。他满怀信心地认真谈论这一题目。我问及中国人民是否会像日本人那样,准备实行改革,他答道:如果中国人民得到合适的领袖人物的率领和指导,他们是一定愿意的;大多数人民都会依照他们所得到的指示去做。于是他就以热烈的态度,简直是热情洋溢地谈到了他的同胞的优越性——他们的高超智慧、他们的模仿力以及学习新事物和汲取新思潮的能力,都超过日本人。他说:“日本人用了三十年才办到的事情,我们最多用十五年就能办到。”他并且提出很多技艺和工业的例子来支持他的论点。……他久久地畅谈他的目标和计划。他拥有一批优秀的、被他称为新式中国青年的追随者,他们曾在英国、火奴鲁鲁和日本等地受教育,其中一些人家道殷实,必要时能为革命提供需要的资金,因为他们相信这是拯救祖国的唯一方法。孙逸仙说:“我们开始下一次努力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当一次起义或暴动扩展成革命规模之时。”他希望西方国家将保持中立,不要加以干涉。我评论说:“这确是一个伟大的抱负。”他喷出一大口雪茄烟,开始在房里踱步,徐缓地说:“是的,这是值得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然后他继续谈及中国,谈到它的辽阔土地、众多人口和尚未开发的资源,谈到一旦发生像日本有过的那样一场伟大觉醒时中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我暗示,实现他的抱负将会酿成真正的“黄祸”,他回答说,中国人本质上是一个爱好和平的而不是好战的民族。他说:“我们已达到了这种地步,这是你们正在开始以召开海牙会议来努力达到的。产生黄祸的唯一可能会是在工业竞争的形式之中;俚在变动了的情况下,生活舒适的程度和工资的比率将会很快上升,因此,无需再把中国劳工廉价输出到世界其他地方去。”他以日本近三十年来工资和物价的迅速增长作为例证。他笑着说:“你对新式的中国人有些什么想法?我料想你没有见过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尽管他们在美国和日本比你想象的还要多,他们都被共同的希望和抱负所鼓舞。”我很少碰见过比孙逸仙更有趣的人物了。……以联邦或共和政体来代替帝政统治,这是孙逸仙的愿望。而且,正如他所说的,当外国人劫掠了京城,亵渎了神明,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位于北京中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宫遭到侵略者铁蹄的蹂躏的时候,变革的时机就在成熟了。据王冀寄赠的原文影印件《展望》第67卷第12期(纽约1901 年3月23日英文版)林奇《两个西化的东方人》(TwoWesternized Orientals)译出(陈斯骏译,金应熙、黄彦校)P8-10

 孙中山答记者问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