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第三版)(共用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医学/药学教材 > 传染病护理(第三版)(共用课)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6月01日
  • 开 本:16
  • 纸 张:铜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341556
  • 丛书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规划教材
作者:曾志励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编辑推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规划教材:传染病护理(第3版)》延续了**、二版教材强调科学性、启发性、实用性和新颖性,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编写指导思想,保留了按护理程序编写,使教材内容在编排与形式七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编写风格,仍采用正文与非正文系统的编写方案,增加了案例讨论的篇幅和教学图片,增加了护士执业考试题型,使之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具实用性,也更新颖。

 
内容简介
《传染病护理(第三版)》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分为总论、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护理、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护理及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护理等5章,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学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每章节有案例、小结、自测题,书后附有“传染病护理教学基本要求”。
《传染病护理(第三版)》可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
作者简介
曾志励、石海兰、刘利平
目  录
第1章 总论
第1节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第2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3节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第4节 传染病的预防
第2章 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
第3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第1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护理
第2节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第3节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第4节 流行性感冒患者的护理
第5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的护理
第6节 麻疹患者的护理
第7节 水痘患者的护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甚至导致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国内没有的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又重新从国外输入。一些新的传染病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为此,我们学习传染病学及护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初步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服务。
第1 节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发生在个体之中。传染病的发生受到病原体的种类、致病性、病原体入侵宿主的门户及定位以及病原体变异等方面的影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必须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且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传染及传染过程的表现
(一)传染的概念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包括人和动物),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简称传染。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和人体均受到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当人体防御能力低下时,病原体便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病变使人致病;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便有足够的防御能力,使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由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传染过程。一般有下列5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当某种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由于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作用,将病原体消灭或排出体外,人体不产生病理变化和任何临床表现。
2.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者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却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3.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某部位生长繁殖,所致病理变化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有通过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隐性感染在某些传染病流行期间较为常见,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感染人数可超过显性感染数倍以上,感染后可获得对该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把病原体清除。少数人不能形成足以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力,则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4.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双方力量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趁机繁殖引起发病。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等。潜伏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易成为传染源。

 传染病护理(第三版)(共用课)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