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 版 次:1
  • 页 数:440
  • 字 数:356000
  • 印刷时间:2007年06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463238
  •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作者:李永平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6月 
编辑推荐
在中国,包公既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成为清官的代名词。该书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包公在文学及艺术中获得成功的传播过程、传播的社会机制和民族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传播理论为框架,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包公文学形象的生成、演变、扩散等机制的学术著作。作者认为,是文学传播成就了包公。以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情境、动机等分析模式,借鉴了叙事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运用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实证方法,分析包公传播的社会环境,探讨包公获得成功传播的文化心理动因。历史上包公文学的成功传播是“多级,,传播规律和媒介权力支配的结果。元杂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议程设置的功能”。
  包公文学在城市的传播,依赖于明清以来苏州、南京、北京、扬州等商业的发达;在乡村的传播,则主要归因于宗教祭祀的演剧传统。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规律和以人为媒介的谣言传播极为相似: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等传播规律的内在支配。最终,传播规律左右着包公文学的文体形式、主题选择和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
作者简介
李永平,号三谛,1970年生,陕西彬县入,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主持科研项目5项。出版《中国文学编年史·晚唐五代卷》(合著)、《中国文化的历程》、《白话千家诗》等著作多种,在《光明日报》、《文学
目  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一定是包公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编 包公文学传播的环境
 第一章 包公为政的政治语境
  一 包公时代的社会背景
  二 宋代权力下移与多声道传播
  三 帝师传统、明君贤臣模式与包公传播
 第二章 包公的自我叙事与历史叙事
  一 自我叙事中的包公
  二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
第二编 文学史上包公的“多级”传播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