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文化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文化卷)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078944
  • 丛书名:纪念改革开放30年
作者:许明 等著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编辑推荐
历史进程的理性回顾,改革实践的原理分析,重大政策的梳理归纳,经验模式的特征评析,理论创新的学科总结。 
内容简介
《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丛书》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维织各主要学科专家,从中国改革开放重大问题的分析切入,对30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作学术专题回顾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丛书》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方面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紧扣改革开放实践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提出深层理论思考和学术性观点,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本书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许明研究是主持了全书的提纲和章节的确定、讲座,并统改了全书。
目  录
总序
导论 作为方法论的文化转型理念
  一、伦理本位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及其消弱
  二、中国文化史上的两次转型
  三、现代性的悖论
  四、文化的“三分天下”
  五、展望新理性
  六、关于当代文化一意识形态的提问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主义文化景观
 第一节 回归——80年代:寻找文化的时代
  一、呼唤“人”的文学
  二、美术:挣脱精神的枷锁
  三、文化“圈子”、读书热及翻译热
  四、电影在探索中与世界对话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导论 作为方法论的文化转型理念
  要理解近30年中国的文化一意识形态发展,就要有“跳出30年来看”的更广阔的视野。本书采用“文化转型”理念作为分析工具,以期给30年的文化发展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论”部分分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两次转型,并指出,目前中国文化处在第二次文化转型的百年初始阶段,面临着“现代性落地”的阵痛和“中西古今”关系的重新思考。本书第一至第六章分别论述了30年问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的六大潮流,翔实的材料给阅读者一个如历其境的感受。当你跟随作者领略了这一时而严峻、时而轻松、时而诙谐、时而凝重的精神发育过程,你会体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多样而又复杂的状况。本书的“结语”依据30年的思潮发展提出了四个沉重的话题,这也是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分析和初步回答。
  这是21世纪初中国学者对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发展的一个史论相结合的总结性研究。我们所采用的立场是综合的,而不是偏执的。本书最主要的任务是科学、客观地描写历史进程,分析各种思想、主义、见解在复杂的历史碰撞中产生的交互影响和最终走向。我们相信,积百年之经验,积三十年之亲身实践的体会,我们参与未来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将会在更为理性、更为自觉的思想基础上发展。
  一、伦理本位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及其消弱
  1. 伦理本位共同体
  中华文化史的发展不是直线演进式的。它在历史上至少经历了两次大的震荡和整合。第一次是在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五百余年,直到隋唐在新的高度上整合成恢宏博大的文化模式,而它的理论论证要拖后到宋明时代才完成。它是对一种历史模式的确认和论证,是中国发育完善的封建时代的最高的哲学表达。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转型,宋明理学是第一个关节点。宋明以后,经五百余年一直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文化转型。第二次文化转型迄今没有完成,但也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内中各种层次上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解决。现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两次转型作一简略叙述,对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作出初步分析。这也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历史发展从夏商到秦汉之际,终于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秦汉文化是一个民族青春时期朝气蓬勃的象征,是充满着生命力的一个上升的时代表征。
书摘插画
插图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文化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