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诗哲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教育诗哲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3099139
  • 丛书名:京师教育随笔
作者:蒋保华 著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编辑推荐
教育,是小径分叉的花园。尽管芳香四溢,春风化雨,却也绿野仙踪,蜂飞蝶舞。教师,踯躅于心灵的迷宫中,茫然四顾;汲汲于名利的混沌里,若得若失。
 
内容简介
本书的文字无疑就是保华君独到的教育经历与教师生命历程的表达,从对教育问题的一般性沉思,到语文教育的集中思考,班主任工作的真情体悟,再到教育的历史追忆,可谓琳琅满目。在这里,作者并无意过多地美言保华君,他的好坏自有其文字作为见证,作者是想通过保华君的个人经历与生命形态,借以唤起大家对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师范生他们的教育经历和生命历程,以此来促进对现当代中国一段大部分地区已经逝去、只有少数不发达地区依然保留的弥足珍贵的师范教育价值的反思,而不至于让这段历史被所谓的与国际接轨这些宏大关怀所淹没。
作者简介
蒋保华,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如皋市青年教师读书会理事、南通市中语会会员、南通市班主任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学语文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教师博览》《教学与管
目  录
第一篇 教育的沉思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
 寻找“非正式性评价”的声音
 慢说“师道尊严”又何妨
 让学生的精神生命自由生长——浅谈个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
 软管理,让师爱不再残缺
 精心呵护成长中的心灵
 品牌,学校管理的自觉追求
 办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服务型学校
 给“留守儿童”一袭灿烂的阳光
 生命不能承受爱之轻
第二篇 母语的守望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篇 教育的沉思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一、课程,在反思中走向丰富
如今,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人们对“课程”一词耳熟能详。再来辨析“课程”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事实上,很多老师也的确将它悬置不论。但恰恰是这种对课程本原的忽略,导致了课程行为的乖戾。有不少教师,依然因袭着传统教育学的偏见,以为它就是“公共框架”的代名词,是“教学计划”的别名。这其实是种误会。
无论是“公共框架”,抑或是“教学计划”,它们都是以中央集权型的学校课程制度为特征的产物,教育目的、教学科目、教材内容都被统摄于一体之中。显然,这种课程,脱离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地图,否定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也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生命经验,拒绝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它在教育活动之前就预设了课程的走向和行程,完全从制度上规定了教与学的内容。它的特征是,教育经验划一化,教学过程定型化。它的悲剧是,加剧了不良竞争的激化,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因此,明察“课程”这一概念仍然必要。
要重新把握课程,首先必须努力摆脱“公共框架”的思想束缚,惟有这样才能以澄澈的心智构筑起课程的理想大厦,从而增强课程勇气。我们可以所拥有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底色,以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视野为前瞻,并根据自身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去规划和设计课程的内容,并在主体的日常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丰富,从而把握课程的真谛。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立足于日常教育实践的决策的课程,是同实践互动的动态的课程。
当然,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这就将我们的视角投向儿童,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与心理流向。我们发现,课程其实就是课堂中引起的儿童学习经验的总体。然而,学习经验中既有促进儿童有益成长的教育性经验,也有与成长无关的非教育性经验,还有阻碍甚至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反教育性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动地加以选择,努力探讨课堂情境中,儿童学习经验的文化价值及其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革变传统的以传递、记忆与巩同学习经验为基本形态的教学的突破口。然而,选择是艰难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常态眼光,从预定目标的有效达成度来加以衡量;而且还需关注从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经验本身,衡量它们本在意义与实现价值的广度与深度。需要提醒的是,我们除却对学习经验的价值作微型审度外,也需要从更广的社会、文化的视野去把握儿童与经验。我们需要思考:课程预约的学习,是受怎样的社会文化语脉的支撑?是借助什么生活素材贴近学生心灵?是通过怎样的活动谋得意义?又是如何获得有价值的经验?课程实现的课堂,是否关注了儿童本有个性的多元的价值与内容的经验?
书摘插画
插图

 教育诗哲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