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运动 > 武术/气功 > 中华剑道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069678
作者:玉昆子 著?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内容简介

  中华剑道,历史悠久且饱含了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之一端。它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自卫防身,其中剑理更能修身养性。剑法,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卫防身之法,蕴含着丰富的搏击理念;另一部分是内修之术,又称内炼之术。《中华剑道》一书详细讲解了剑的渊源、剑技的源流与发展,以及剑与的关系等,全数重点则是对奇门十三剑、武当对剑习练的详细讲解,配以近400多张作者习练时的分解动作图片,清晰流畅,学者易于把握,为习练剑术的一本入门好书。

作者简介

     玉昆子道长,生于全真龙门派武道家庭,俗名韩超。 六岁起,跟随祖父著名武术家铁臂沱南侠韩其昌先生系统地学习了梅花桩拳、少林拳、杨式太极拳及形意拳,至今已有三十余年(道教全真派内分文道和武道,梅花桩拳隶属于全真龙门派,即武道)。 玉昆子道长在练功三十余年中,非常重视武学中“道”的深刻内涵(以前属于龙门派永字辈居士),现成为龙门派道士并任北京市武术协会梅花桩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梅花桩拳派第十八代掌门人,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授予武术六段称号,还曾担任过海南省武警边防部队武术教练。 玉昆子道长酷爱古琴艺术,现今正在挖掘整理古琴、瑟、箫、木鱼、磬等乐器组合的道教题材的曲目,并成立了玉昆子道家音乐五人组,担任组长。近年来玉昆子道长在武道与古琴艺术方面广收门徒,志在弘扬道家精神,把道家文化推向世界。

目  录
前言
第1章  剑的渊源
第2章  剑的基本知识
第3章  剑技的源流与发展
第4章  浅议道教与剑之间的关系
第5章  浅议剑与“气”及自身“精气神”的关联
第6章  剑之道
第7章  奇门十三剑详解
第8章  奇门十三剑练习法
第9章  武当对剑
第10章  对剑攻略
第11章  剑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炁论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剑的渊源
剑,在中国兵器史上被誉为“百兵之王”。自其出现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历史背景中,剑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形形色色的剑,不仅标志着中华武术的沿革与发展,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铸造艺术的辉煌成就。
剑是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面有刃的短兵器,是由矛和匕首演变而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剑的形制也逐步发生了变化。考古发掘发现,在青铜制品盛行的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形制还不完备的青铜短剑,那时的剑长仅20~40厘米,剑身成扁平双刃形或矛头形,它的茎极短,茎端有孔,用来穿绳。春秋时,随着铁制剑的出现,剑身逐渐加长,剑身的中央凸出为“脊”,茎也随之加长演变为“柄”,刃与柄的连接处加宽成“格”。战国后,普遍使用长剑,最长者达1.4米。汉代以后,剑的格、柄、首的外部都以木片或铜片夹持,并加大、加宽。南北朝以后,剑在军阵中的格杀作用逐渐被其他兵器所替代,剑的军事价值逐渐衰退,剑身又开始逐渐变短。
古代名将、豪侠所用之剑,虽大小轻重不一,但其冲锋陷阵,杀敌制胜的效果,则取决于制剑艺术之精疏,格斗环境之优劣以及剑客技术之高低,并非剑大者定能胜小,剑重者定能胜轻,这是稍明武术理论者所共知的。本文就从剑的诞生、铸剑术的发展作一简要阐述。
  ……
  第8章 奇门十三剑练习法
中国剑文化强调心动形随、意到剑到、意在剑先。动作与动作之间需形断意不断,讲究势断气连。并将内在的心理活动通过剑势表现出来。静时要有寻机待动的意识,动时则要气势连贯,剑不离身,身不离剑,以身运剑,身剑融为一体,再加上雄厚内功的配合,必能练出“身剑合一”的剑道来。
  方位图
          
  预备势:
   面向南方,自然直立,全身放松,双脚并拢,左手反握剑柄,剑尖向上(剑身直竖贴于前臂背后),右手掐诀自然下垂,舌舐上腭,目视前方。【如图】
   
  第一势 出势

 中华剑道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