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上海新书业(1928——193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上海新书业(1928——1930)

  • 版 次:1
  • 页 数:238
  • 字 数:176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6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20067701
作者:刘震 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内容简介
不同于常见的“革命史”或“纯文学”的研究范式,本书尝试在传统的“内部研究”基础上,借用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外部研究”方法,在文学史、出版史、城市史和中共党史等多学科交错的背景下,为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提供一种新的阐释可能。本书试图指出,上海发达的现代出版业,尤其是在二十年代中后期“突然”勃兴的新书业为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和难得的历史契机。这种文学与出版的密切关系,显示了整个现代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在生产方式上的根本变化,而这种文学生产方式的特殊性,恰恰构成了我们在重勘“左翼文学之现代性”时常常忽略却又极其重要的思考维度。
作者简介
刘震,1977年生,四川简阳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尤其是左翼文学和“五四”文学。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由来:对左翼文学运动兴起的再解释
第二节 论题的意义:左翼文学之现代性的再 思考
第一章 “魔都”上海的城市空间
 第一节 政权建设的两条轨迹
 一、从“居留地”到“租界”
  二、从“上海县”到“上海特别市”
 三、权力边界上的“暧昧”及其意义
 第二节 都市消费空间的形成 
 一、“万商之海”
  二、四马路上的消费主义
  三、“读者大众”的兴起
第二章 上海出版业的现代历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由来:对左翼文学运动兴起的再解释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革命史”的解释框架——成仿吾的疑问——“文学”的解释框架——“纯化”的文学想象及其问题——超越政治/文学的二元对立——作为出版现象的左翼文学运动
或许是因为“左翼”这个命名本身即意味着一种政治立场,从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左翼文学的历史似乎从来都是顺理成章的,而事实上这一视角也构成了迄今为止左翼文学历史叙述的基本框架。对现代文学史学科而言,政治与文学的关系若何其实是有其具体规范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1927-1937年对整个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来说是一个“新的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这个经典表述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文学史叙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翼文学作为革命文化的一支,总是被置于“围剿”/“反围剿”、“革命”/“反革命”这种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框架里来认识。所谓的“左翼十年”,也被描述成一个“我们伟大的奠基者和导师——鲁迅在党的领导之下号召和领导全国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向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帮闲的走狗们进行坚韧不屈的战斗的年代”。在这里,不仅文学是否具有某种特殊品格的问题从不予以考虑,就是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也被局限在文学与政治这一个方面,而且这种关系还只是一部“革命史”的简单回声。这种“革命史”的框架特别强调共产党对左翼文学运动的全面领导,并总是在与国民党政权的对抗性关系(“革命”/“反革命”)中来确立左翼文学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条件。
 ……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上海新书业(1928——1930)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