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看破没说破的潜智慧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老子》看破没说破的潜智慧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7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207851
作者:麦迪 编著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编辑推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人们的处世做事。
本书主要从处世学的角度,对《道德经》中蕴涵的潜智慧加以解读阐发。《道德经》虽为文言文,但其文意还算朴实通俗,并不让人感到陌生,所以我们只对原文做了直译。对于个别难懂的字句,则做了随文注释。本书并非严格的学术著作,阐发的重点也全在处世哲学上,所以一般是拣择其*主要的处世思想,做一发挥性说明。对个别重要和歧义较大的章节做了逐句解读,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老子的处世态度了解地更深入或更全面一点。  
内容简介
《老子》五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但老子宣扬道的目的,是教人以德。德是人们效法道的精神,立身处事的自然显现。“德者得也”,在古代德字与得相通。所以德也有两层含义,在意识层面为道德、品德,这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在事功方面为取得、获得,就是我们要明白该不该得,怎样得,怎样保住这个得不失掉。在老子看来,依道而得,才能够保持长久。
老子的守柔、寡欲、不争、无为等思想,并非一般人印象中的消极、避世。本书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层次解读,让你发现这些貌似消极的言辞背后,所蕴涵的最积极、同时也是最高明的处世智慧。
目  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众妙之门:有与无的妙用
第二章 处事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圣人之治: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和光同尘:锋芒毕露者必受挫折
第五章 多言数穷:当心祸从口出
第六章 谷神不死:学会容纳和接受
第七章 天长地久:只有无私才能成就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变革才能通达
第九章 功遂身退:学会超越权力
第十章 专气致柔:遵道行事而有所得
第十一章 无用之用: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把握欲望的尺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四章 和光同尘:锋芒毕露者必受挫折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空虚无形的,然而其功用却无穷无尽。它是多么深不可测呵,好像是万物的始元!它掩敛自己的锋芒,排解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辉,混同于周围的尘埃之中。它是那么幽隐呵,人们看不见它但又感觉它真实地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所生,好像在天帝诞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潜智慧解读
前面几章主要是从人事治道也就是社会政治的层面,讲如何以“道”的精神来应世处世。这一章,则主要讲个人,如何从待人处事的事功方面,去领略“道”的妙用。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人生在世,每天都不免处于无尽的纷扰之中。如何排解这些纷扰呢?老子教我们要“挫其锐”,就是要收敛起自己的锐气,不要锋芒毕露。注意,这里所挫的并不是别人的锐气,而是自己的锋芒。根据老子的理解,锐气和锋芒正是造成冲突导致灭亡的原因。锐,是尖锐突出的意思,有棱角、有个性的东西都很尖锐,而尖锐的东西,最容易受到损伤。所以,我们待人处事不要太棱角、太锋芒,要懂得自我节制,把棱角锋芒收敛起来。
汉张良是帮助刘邦谋取天下的第一功臣,刘邦打败项羽、定都关中大多是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张良年轻的时候,也是个锋芒人物,他曾经在秦始皇巡游天下的途中伏击行刺,而未获成功。秦始皇幸免于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搜捕,可见张良年轻时的勇锐。后来张良逃亡到下邳,从圯上老人学习谋略,圯上老人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教他“挫其锐”的功夫。
张良遇到圯上老人时,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自己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了,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这样的人才是可教之材。”

 《老子》看破没说破的潜智慧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