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中西交流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交流 > 中国史话:中西交流史话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5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33073
  • 丛书名:中国史话
作者:张国刚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编辑推荐

     张国刚编写的这本《中西交流史话》是《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从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内容简介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地区,并逐渐扩散。自然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对于中华文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从来不是封闭的,与位于其西的南亚佛教文化、西亚及北非伊斯兰文化以及欧洲基督教文化的交流绵延不绝。汉代张骞通西域、盛唐西域宗教文化汇集长安、元朝建立横跨亚欧大帝国、明清西方商业及宗教势力东来,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四大高潮。《中西交流史话》追寻着先人足迹,通过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郑和下西洋等记载与文化遗存,讲述了古老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中西交流史话》由张国刚编写。

作者简介

     张国刚,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校兼职教授。曾在欧洲留学和执教多年,为德国洪堡学者,并多次应邀赴德国、英国、日本及港台地区访问、讲学,或担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中古制度与社会史、中西文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唐代官制》、《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佛学与隋唐社会》、《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从中西初始到礼仪之争》等。曾获《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传说与真实——先秦时代中西关系的初曙
一 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
二 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三 赛里斯与秦尼国
第二章 胡天汉月——秦汉时期中西关系的开拓
一 张骞通西域
二 甘英使大秦
三 丝绸之路
第三章 佛陀世界——魏晋南北朝中西文化交流
一 初入中土
二 佛典的汉译
三 法显西行
四 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
前  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陈奎元 2011年4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当黄河流域流传着“西王母”的故事时,地中海边的古希腊也有着一个关于远东的希伯波里安人(Hyperborean)的动人传说。在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之间的马尔马拉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住着一位名叫阿里斯特(Aristeas)的传奇性旅行家。他写了一首名为《阿里玛斯培》(Arimaspea)的叙事长诗,诗中记述了他的一次远东旅行,提到了许多东方民族,还有怪异的动物、雕头狮身的金库守卫神。自希罗多德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就不断地试图给这些民族定位。因此,尽管阿里斯特的叙事诗早已散佚成断简残篇,他介绍的故事却由于在西方享有“历史之父”名声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转述而广为世人所知。诗人笔下提到的希伯波里安人居于最东部,遥远的北风吹来的地方。他们神圣、纯洁而善良。那里群山环抱、气候宜人,没有仇杀、没有战争,人们都长生不老。诗人说,主神宙斯之子洛格里斯就是从希伯波里安人那里获得长生不死的金苹果的。除了神仙和英雄,凡夫俗子是无法进入这片乐土的。被妒火攻心的天后赫拉驱赶的宙斯情人嫒娥,也只能被赶到希伯波里安人的西邻阿里玛斯培那里去,再远一些是不可能的。关于诗人阿里斯特其人,自来便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人说他神秘兮兮,是活脱脱的毕达哥拉斯的信徒;有人说他记事信实,不愧为《荷马史诗》作者的老师;还有人说他的记载只是萨满教徒的神游梦呓;更有人骂他是江湖骗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阿里斯特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的后半叶,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在他之前很可能就已经流传。以《农作和日子》、《神统记》等诗作而闻名的古希腊杰出诗人赫西俄德(前8世纪)就提到过希伯波里安人,稍后的著名叙事诗人平达(约前518~前446年之后)也将关于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以前。只是到了19世纪晚期,两篇德语文献提出大胆猜想,认为善良温和的希伯波里安人(德文作Hyperborer)就是古代的中国人。20世纪60年代,又有全面整理辑集阿里斯特长诗的英国学者进一步坐实阿里斯特的东方之旅确有其事。说他不是希罗多德所认为的那样是上帝显灵人世,倒很可能是一位阿波罗神甫(阿波罗为主管光明的神),他旅行的目的就是要到幸福的希伯波里安人那里去。根据古希腊神话,主管光明的神要到那个地方度过冬天,并享受100条驴的隆重祭典,然后再乘坐天鹅御辇回到天堂。阿里斯特的这次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朝圣之旅”。他为了寻找上帝的故乡,首先来到了俄罗斯,顺着北风之神的指引、顶着西伯利亚的寒流,继续往东行,一直走到了东亚腹地。20世纪90年代初,又有德国学者在研究早期中欧关系时再一次肯定阿里斯特笔下的希伯波里安人应该就是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知识。人们解释希罗多德《历史》中曾记述过的公元前8~前7世纪那场民族大迁徙时就说,当时所有的蛮族都卷入了那场亚欧民族的流动之中,唯独安静的希伯波里安人例外,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安守本分的农耕民族,与斯基泰那样的游牧民族不同。人们考证出与之相邻的阿里玛斯培人是蒙古种族,他们对黄金的追求(雕头狮身兽守护金库之类),甚至可以从蒙古语中阿尔泰山即金LU的命名中看出来。还有人把山脉南边及西南边的伊塞顿(Issedon)人解释为中国文献中提到的乌孙人。总而言之,阿里斯特的记载足以使人相信,他几乎就要达到远行的目的了,希伯波里安人就在他不远的前方。只是遇到了非人力所能克服的障碍,他才无缘进入那块幸福的乐园。乌孙人向他讲了许多恐怖的故事。这使后人想到,是那些居间牟利的商人施诡计,也许他们不愿放弃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地位,于是编了许多吓人的鬼话,就像汉代甘英后来在安息条支碰到的情况那样。总之,阿里斯特的描述长期影响着西方世界对东方的认识。正是他的故事描述了从顿河到阿尔泰山的这条草原走廊上的各种景观与各个民族。这条草原走廊实际上存在着一条欧亚大陆间的商业通道。阿里斯特的东方之旅,谁能保证不是一次出于商业目的的旅行呢?也许是为了做黄金、皮毛生意,也许还有大黄生意,因为大黄正是乌拉尔山及阿尔泰地区特产的贵重药材。P8-10

 中国史话:中西交流史话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