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

  • 版 次:1
  • 页 数:260
  • 字 数:230000
  • 印刷时间:2014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3886117
作者:叶永烈 著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编辑推荐

  胡乔木,在中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他的身世,除了过去新华社电讯所披露的千把字的简历外,人们所知甚少。本书**次详细记述了胡乔木其人其事。
  胡乔木自1942年2月起担任*秘书(初为文化秘书,后为政治秘书),直至1966年6月“文革”爆发,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他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参与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如《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等。“文革”后,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亦由他主笔……他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直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本书作者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子女、秘书及有关人士,查阅了大量文献,写出了这本《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这本书写的是胡乔木,实际上是透过胡乔木,写了中国共产党一段重要的历史。本书既是一本史实准确的严肃性著作,又以流畅的文笔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本书会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简介

  胡乔木自1942年2月起担任*秘书(初为文化秘书,后为政治秘书),直至1966年6月“文革”爆发,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他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参与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如《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等。“文革”后,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亦由他主笔……他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直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本书作者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子女、秘书及有关人士,查阅了大量文献,写出了这本《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这本书写的是胡乔木,实际上是透过胡乔木,写了中国共产党一段重要的历史。本书既是一本史实准确的严肃性著作,又以流畅的文笔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本书会拥有众多的读者。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多次修订再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出版,第一版一次就印了300万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与蒋介石》,不仅在海峡两岸三地出版,而且出版了英文版、法文版;《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记录;《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被译成英文、阿拉伯文出版。此外,还有长篇自传《华丽转身》、《出没风波里》、《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走进历史深处》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改革开放大功臣——万里》、《钱学森》。
作者也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著有“叶永烈看世界”20册,包括《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漫步欧洲》、《米字旗下的国度》、《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 游台湾》等。
目  录

第一章 最后的日子
第二章 走上红色之路
第三章 初入延安
第四章 来到毛泽东身边
第五章 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六章 新闻首脑
第七章 大手笔
第八章 “大跃进”年代
第九章 庐山风波
第十章 病中吟
第十一章 “文革”风雨
第十二章 毛泽东之后
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尾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写作的缘起:
  1992年10月,第五届全国书市在成都开幕。我应邀在那里签名售书。
  晚上,我正疲惫地回到宾馆,却忽地接到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那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辑杜世伟先生打来的。他先是打到上海我家中,知道我在成都,便打到了成都。他在电话中告知,八十一岁的胡乔木在1992年9月28日刚去世,他们打算组织采写一本关于胡乔木的书,问我是否愿意承担?
  我略加考虑,答应下来。
  说实在的,胡乔木早就在我的采访“视野”之中。我同意采写胡乔木,是因为胡乔木符合我的选择传主的三原则,即“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透过传主折射中国当代史的重要侧面”、“没有人写过”。
  我决定写胡乔木,还有另外的原因:我多次采访了陈伯达,写出六十万字的《陈伯达传》。陈伯达与胡乔木同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相当于毛泽东的左右手。所以,在写陈伯达的传记时,对胡乔木也有了许多了解。
  事隔多年,我后来才知道,最初确定邀请我来写《胡乔木》一书,竟然就是因为我写了《陈伯达传》。
  我是在1989年5月10日完成《陈伯达传》初稿。我曾希望陈伯达本人能够审定这部长篇文学传记。最初,陈伯达是答应的。可是,等我写得差不多,想送给他看,他却摇头了。他说,他年老眼花,无法看这么长的稿子,还是不看了吧。他说,他相信我能够写好这本书。其实,他年事已高固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以为由他自己来审阅《陈伯达传》,诸多不便。因为他要对每一章、每一节表示认可或者否定,这等于要他对他的一系列历史问题进行表态。
  这时候,正遇上1989年春夏之交的大动荡。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陈伯达传》的出版变得十分艰难。中秋节,我在北京又一次采访陈伯达。几天之后,他突然去世。回沪后,我补写了《陈伯达之死》这一章。
  中国人讲究盖棺论定。由于陈伯达已经去世,反而使《陈伯达传》的出版变得容易。
  时代文艺出版社表示愿意出版这本书。考虑到《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在他们那里得以顺利出版,对他们有一定的信任感,我就把书稿交给了他们。时代文艺出版社在审稿过程中,把《陈伯达传》作了相当大的删节,把四十五万字的初稿,删成三十三万字。也就是说,删掉了十二万字。另外,把书名改为《陈伯达其人》——在当时,以为《陈伯达传》这书名有着为陈伯达树碑立传之意,改为《陈伯达其人》就无此嫌疑。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