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学30年(1978-2008)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中国宗教学30年(1978-2008)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472520
  • 丛书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
作者:卓新平 主编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宗教学术研究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禁区,展开了研讨。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加多元化,注意吸纳当代国际学术界的**成果,从而在宗教学理论、宗教史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宗教学30年》按宗教学理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原始宗教等分支学科系统展示了30年来中国宗教学研究所取得的学术发展。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0年,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来讲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任何一个时代条件下崭新的社会实践,总是强烈地吁求和催生着思想的变革和理论的创新。而任何真正符合科学精神的理论,总是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与实践活动中的思考知识和冀望。从这一意义上讲,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0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创新的30年,是中国人民的理论思维水平和民族智慧不断进发喷薄的30年,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创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30年。
只有正确地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逢30年发展历程之际,组织出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正是为了深入反思、科学总结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宝贵经验,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努力提炼、概括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性、规律性、指导性的重要教益和启示,引导和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这一学术工作,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更快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绝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宗教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工具书和宗教通史研究
第二节 概论性著作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研究
第四节 宗教文化学
第五节 宗教哲学
第六节 宗教社会学
第七节 宗教心理学
第八节 宗教人类学
第二章 当代宗教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问题研究
第三节 当代宗教研究的中国视域与国际视野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宗教学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宗教学理论的学术建设,可以说是走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道路,至今已经累积相当的成果,亦凝聚一批学术人才。卓新平曾在回顾20世纪中国宗教的学术研究发展历程时指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学者曾在20世纪初围绕着“中国有无宗教”和“宗教是什么”展开了深入讨论和激烈争论,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学者又围绕着宗教、信仰、迷信之关系而进行了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宗教学术研究亦进入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的发展阶段。学者们遵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在理论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禁区,从而使中国宗教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阶段的学术讨论非常活跃,先是围绕宗教究竟是否为“鸦片”展开了研讨,随之探究了宗教的社会功能、集体“无意识”或心理底蕴问题,最后又深入到宗教的“文化”研究和理解、宗教与精神文明建设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问题。与前两个时期宗教研究的明显不同,最近30年来的中国宗教学研究突出从“文化”的综合意义上来分析宗教、研究宗教、评价宗教。在这种分析研究中,中国学术传统方法仍在发挥作用,但学者们更加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即注意吸纳当代国际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及时采用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创新精神的现代研究方法。②
……

 中国宗教学30年(1978-2008)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