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生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 自然地理与生态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097254
作者:赵昭昞 著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由52篇相关论文整合而成。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揭示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第二部分为资源,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两部分都是自然地理基本内容。第三部分是生态,它主要反映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自然灾害等几个方面,并从生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和措施。
作者简介
赵昭昞,福建师范大学教授。1922年生于浙江东阳,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先后在浙大、海疆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仙游一中、泉州五中校长。曾任全国高校中国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地貌、山地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福建省山区资源开发研究会、地理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自然环境的结构与演变
 福建自然环境演变与地理分区
 福建省境内自然地带的划分及其界线问题
 福建地貌基本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福建山地基本特征与发展山区经济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地貌
 从第四纪孢粉组合探讨黄岗山植被的垂直变化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探讨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作用
 武夷山脉地貌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福州盆地第四纪以来演变的初步研究
 福建永安的冰缘沉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部分 自然环境的结构与演变
  福建自然环境演变与地理分区
一、自然环境的演变
现代福建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内、外力综合作用形成的。
(一)第三纪以前
福建省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属大陆边缘的一个组成部分,东面隔海相望的是台湾岛,台湾岛以东为太平洋板块。在大地构造上,黄汲清将福建划为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一部分;按地质力学观点,则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一书确定其为地块性质,属于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华夏台背斜的一部分;早先也有人称为“华夏古陆”。它的基底是前震旦纪变质岩,在闽西北称“建瓯群”,在闽西南称“楼子坝群”,零星地分别出露在建瓯、建阳、邵武及长汀和武平等地。福建东半壁几乎全为深厚的火山岩和侵入岩所覆盖,对其基底情况了解甚少。自元古代(距今约7.3亿年)至中生代末(距今约7000万年前),在福建古地理演变中,曾发生以下巨大变化:
1.多次地壳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最早的地壳运动是距今约8亿年前的晋宁运动,由此形成福建构造的原始形态。晚元古代是地槽发育阶段,地壳振荡频繁,火山活动强烈,形成巨厚的火山复理式沉积。早古生代时,总的趋势是处于海退环境,但地壳仍处振荡中,形成沙泥质复理式沉积。志留纪至奥陶纪末初(距今约4亿年前),由于加里东运动,造成一系列北东东、北东向褶皱和断裂,产生区域变质作用。特别是崇安一石城、政和一大埔断裂变质作用更为强烈,并产生混合岩作用,形成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这一地壳运动奠定福建境内及华南其他地区主要褶皱构造的形态,具有地质上的划时代意义。因此,中外一些地质学家把福建的大地单元定为加里东褶皱带,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一部分。闽西北地区自加里东运动隆升成陆后,在以后的地质时期,始终处于隆升、剥蚀过程,未受海侵,一般所说“华夏古陆”仅指此一地区而言。
从晚泥盆纪开始,福建进入准地台发展阶段。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地面渐趋平缓,进而发生海侵,海水由广东进入福建,到晚石炭一早二叠世,福建西南部和中部处于相对稳定的浅海环境,形成碳酸盐沉积。在二叠纪中,海水屡有进退,成为海陆交互沉积环境,形成福建最重要的含煤碎屑岩系。二叠纪晚期发生海西运动(距今约2.5亿年前),运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低洼部分到晚二叠世又接受了海侵。至早中三叠世,海水开始退出。晚三叠纪早期,全省只有局部残留盆地,如漳平天坑一带,接受了含煤碎屑沉积。晚三叠世晚期发生印支运动(距今约2.1亿年前),结束了福建准地台的发展历史,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并产生轻微的变质作用。
  ……

 自然地理与生态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