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读中国社会:城市空间,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紧扣当下中国社会情绪脉搏的酷儿(同性恋)研究,超酷的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酷读中国社会:城市空间,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紧扣当下中国社会情绪脉搏的酷儿(同性恋)研究,超酷的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312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轻型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9566914
作者:魏伟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编辑推荐
全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探讨的议题从现代大都会生活对于同性欲望的建构,到同性表达空间在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推动下的扩张;从对“基情四射”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性别解读,到涉及同性恋内容的主流商业电影的批判性分析;从中国家庭整体发生重要变迁背景下对同性恋和家庭之间张力的揭示,到应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性别比失调的社会政策的反思,但紧紧围绕性别多元这样一个中心线索,从一个另类独特的角度呈现和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变迁。 
内容简介
不同于作者前一部专著《公开》聚焦于一个城市的同性恋社群,本书以性别多元背景下同性情欲的表达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种侧面,包括城市空间、婚姻家庭、电影和传媒、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等,再次表明性别和性作为重要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形塑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整个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涵盖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文化研究和传媒研究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特色。这一研究路径,也充分呼应了目前性别和性研究领域最为前沿的研究方向,就是将“酷儿”理论(Queer Theory)这一性别理论的触角,延展至各种主流的学科领域,挑战和颠覆传统的学科界限和理论假设,从而达成“将主流酷儿化”(queering the mainstream)的目标,推动更具活力和批判性的学术讨论和生产。
作者简介
魏伟 199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后供职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图书处。2000年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洛约拉芝加哥大学留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2006年夏天学成回国。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上海市“浦江学者”。著有《公开:当代成都“同志”空间的形成和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12)。
目  录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城市、空间和同性恋
城市和同性恋: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现代中国城市中同性恋公共空间的演变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同性恋社群的影响
同性恋公共空间的生产:中国城市/区域之间的差异
第二章 “酷儿”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政治
性别认同、空间政治和都市社会运动
新自由主义城市空间重构对同性恋社群的影响
中国语境下的“酷儿”空间政治
谁的街道、公园和城市?中国同志争取城市公共空间的尝试
第三章 性别平权运动中的街头行为艺术
抗争行动形式库的演化和选择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引 言

2000年2月,李银河(2002a)编译的《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由时事出版社出版,标志了酷儿理论正式被引入到中国大陆。按照她的介绍,酷儿理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从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政治和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性理论。李银河随后又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文章,对酷儿理论的理论观点做了进一步的梳理:第一、酷儿理论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 向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异性恋制度挑战。第二、酷儿理论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挑战, 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 主要批判目标是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两分思维方法。第三、酷儿理论还向传统的同性恋文化挑战,它不仅要颠覆异性恋的霸权, 而且要颠覆以往的同性恋正统观念。李银河认为酷儿酷儿理论是一种具有强大革命性的理论, 通过向所有的传统价值挑战,它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 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李银河,2002b)。
谈到酷儿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的兴起,并非夸大其词,一方面,酷儿理论家和研究者在精英大学占据重要的教职,是公共生活中令人瞩目的学术明星;另一方面,受到酷儿理论影响和启发的学术著作大量出版,不少顶尖学术出版机构都有以酷儿冠名的系列丛书,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之下,西方大学选修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不接触到酷儿理论家的著作以及其它相关研究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少。相比酷儿理论和研究在西方学术界的风生水起,过去十余年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仍然处于相当边缘的位置(杨洁,2007)。虽然重要的酷儿理论家比如朱迪斯.巴特勒和伊芙.塞吉威克的著作被陆续翻译出版,但相关研究寥寥无几,而且集中在电影和文学等少数领域;立足中国现实语境,将酷儿理论进行本土化运用的尝试更是少见。
反思这种局面的出现,笔者认为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李银河在将酷儿理论引介到中国的时候,将其定位为一种性别研究的理论,甚至只是性的理论,从而限制了其发挥应有的学术批判和干预的潜力。尽管酷儿理论的来源是西方国家的同性恋政治和理论,但这一理论的焦点已经从过去专注于同性恋主体的压迫和解放,转向对制度性实践和话语的分析,关注这些话语是如何生产关于性的知识,使其成为组织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则。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身体、欲望、行动、身份、社会关系、知识、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如何被性化——异性恋化或者同性恋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蒂文.塞德曼认为酷儿理论具有从同性恋理论变成一般性社会理论的雄心和潜力,能够用于分析社会运行的机制(Seidman 1997)。换句话说,酷儿研究不应该只是局限在研究同性恋社群等性少数群体,需要突破作为少数群体话语的限制,着眼于对整个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揭示和干预。从认识论的角度,就是通过将主流“酷儿化”(queering the mainstream),从而获得对于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新的认识。

 酷读中国社会:城市空间,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紧扣当下中国社会情绪脉搏的酷儿(同性恋)研究,超酷的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