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翻译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内科学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翻译版)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7118637
作者:黄家星 等主译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内容简介
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l,TCD)等的应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已经非常容易诊断。此外,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9,DWI)的应用,使我们得以进一步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类型和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有关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危险因素、脑卒中机制、临床症状、诊断和药物治疗方面研究的文献迅速增长。此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支架和血管成形术的材料和技术也迅猛发展,并且磁共振灌注成像(pef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外科搭桥手术。
本书的目的是为读者详细介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已不断增长的知识和至今尚存在的未知领域。本书由该领域的30多位各个国家的专家共同编写,是第一本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书。我们希望本书能引起脑卒中相关领域(包括神经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康复医学等科室)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兴趣。实习医生和研究生也会发现本书非常有意思,有助于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目  录
第一章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第一节 颅内动脉解剖
一、胚胎学
二、动脉壁
三、颈内动脉
四、脉络膜前动脉
五、大脑中动脉
六、大脑前动脉
七、椎动脉
八、小脑后下动脉
九、基底动脉
十、小脑前下动脉
十一、小脑上动脉(SCA)
十二、大脑后动脉(PCA)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第一节 颅内动脉解剖
有关颅内动脉解剖学的综合知识构成了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解剖学定义了神经血管损伤的部位,描绘了穿支动脉的供血范围,因此也确定了对下游灌注的影响。解剖学与病理学相互关联,正如血管形态影响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一样,斑块增厚及血管壁组分的改变可能预示着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在血管内形成,颅内动脉的供血区域将随之改变,动脉狭窄发生,侧支血流通过邻近动脉间的吻合支代偿供血。另外仍可反映为灌注减少。简言之,这些动脉及其穿支的解剖学特征决定其灌注、半暗带及其脑缺血梗死灶的形成。颅内血管在解剖学上有别于其他,如心脏及外周的循环系统;而不同物种间颅内血管在比较解剖学上存在有限相关性。动脉解剖学增加了神经学定位的复杂性,同时也提供了神经血管病变的特殊分类方式。卒中特殊症状的识别对治疗非常重要,而颅内动脉解剖与临床治疗间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粥样硬化责任病变的辨识也与精确的解剖学知识分不开。
对于颅内动脉解剖学特征的探索历史很不平凡。这些动脉分支在病理学上的意义早在上百年前的尸体解剖中就已明确,而在动脉造影问世100年后,才通过其所确定的动脉形态定义了这些结构。鉴于颅内动脉较为细小,其定位与常规平面像不一致,所以主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理学信息在很大程序上被现代影像学技术所忽略。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翻译版)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