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244
  • 字 数:20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4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2235408
  • 丛书名:文学理论批评建议丛书
作者:张贞 著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内容简介
本丛书的作者们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及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聚合在一起,撰写这一套丛书,其整体构想是,以文学批评论为中心,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在世纪转换时期文学理论的变革、更新。
关于文艺学研究的改革和开拓,早已为国内高校中文系教师以及教育界以外的学术同行所充分重视,并且已经有许多成果问世。粗略地说,人们的努力是在两个方向上,一是从一个个具体学科问题入手,诸如形象思维问题、悲剧问题、形式美问题、典型问题、文学语言的功能与性质问题……寻求新的看法、新的结论,而在此种寻求过程中间调整或改变旧的学科思维习性和思维方式,锻制新的研究方法;一是设计新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包括确立新的逻辑起点、新的核心概念,重组基本范畴与命题。
作者简介
张贞,1979年生,河南洛阳人。1996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文艺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西方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学批评研究。曾在《思想战线》、《厦门大学学报》、《黑龙江社会科学》、《理论月刊》等学术
目  录
新版总序
总序
大众文化人文内涵的追问(代序)
导论
第一章 “日常生活”范畴溯源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
一、作为本体存在的“日常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论日常生活
二、原初性的“日常生活”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眼中的日常生活
三、“日常生活”与异化
 ——卢卡奇和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意义
一、人类历史的基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日常生活”范畴溯源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意义
  一、人类历史的基础
确立“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并不是“日常生活”哲学的最高成就。沿着这一研究线索,一些学者开始揭示出“日常生活”范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如法国年鉴学派的费尔南·布罗代尔。作为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以《地中海与菲利浦二世时期(一五五…五九八)的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卷本)和未完成作品《法国史》(第一卷)著称于世。在这几部一脉相承的著作里,布罗代尔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从“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三种历史时间来研究历史。其中,“长时段”是指长期不变或者变化极其缓慢的“结构”(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布罗代尔认为这才是在历史上起长期、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中时段”是指在较短时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两百年)内起伏兴衰、形成周期和节奏的“局势”(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工资变化等),布罗代尔认为这是影响历史进程的直接原因;“短时段”是指一些突发“事件”(如革命、条约、地震等),布罗代尔认为这些事件只是历史发展中转瞬即逝的浪花与尘埃。
虽然布罗代尔把以地理结构、思想传统为代表的“长时段”看做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最深层原因,但他更看重作为“中时段”的日常生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日常生活”是构成长时段结构的基础。与那些社会历史中偶尔发生的、个别的、没有规律性可循的重大事件相比,这些在小时空范围内反复发生的日常生活杂事在多次反复之后会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比如说,布罗代尔发现,中国人习惯以稻米为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使中国人普遍不愿开发山区,大量集中在水稻高产的中原地区,造成中原人口封闭式密集、城市与农村联系密切、卫生环境差等情况;相比之下,以肉食为主的欧洲人则倾向于开发山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也因为人们对农作物的依赖性不大而趋于疏散,人们多选择开放式的生活。布罗代尔的分析遵循了这样一条思路:即从研究日常物质生活入手,分析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价值理念、思想传统、环境变迁等。按照这一思路,“一部服装史提出所有的问题:原料、工艺、成本、文化固定性、时装、社会等级制度”,决定历史进程的长时段结构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琐事来建构。
  ……
书摘插画
插图

 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