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认知心理学(修订本)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翻译认知心理学(修订本)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451057
  • 丛书名:翻译心理学系列
作者:颜林海 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编辑推荐
  《翻译认知心理学(修订本)》为“翻译心理学系列”专著之一,与《翻译审美心理学》和《翻译文化心理学》共同构成了该系列专著的理论主体。适合外语学习者、翻译爱好者和翻译理论研究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翻译认知心理学(修订本)》利用认知心理学和元认知理论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提出了以“三阶段信息加工机制”为代表的翻译认知加工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对译者的翻译思维、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从词汇、句子、语篇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目  录
第一章 翻译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我国译者心理研究概况
第二节 西方译者心理研究概况
第三节 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翻译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认知加工系统与加工模式
第二节 元认知
第三节 翻译认知心理的神经机制
第四节 翻译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翻译认知加工系统
第一节 翻译认知加工系统
第二节 翻译中的元认知
第三节 翻译语言加工模式
第四节 翻译图式加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翻译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我国译者心理研究概况
  一、译者的地位
  翻译理论研究中两个最大研究途径是语言学途径和文学途径,这两种途径分别形成了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和文艺学派的翻译理论。语言学派主要是借助于语言学理论来研究翻译。我们知道,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语言规律的科学,而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因此,翻译自然就成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正如卡特福德(1991:VI)所说“由于翻译与语言有关,因此分析和描述翻译过程时,必须充分使用语言描述中已确立的各种范畴。换言之,必须采用一种语言学理论,即普通语言学理论。”这样,把语言学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之中也就理所当然。我国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可以说一直受到奈达早期翻译思想的影响。影响之大已经到了谈及翻译,“言必称奈达”的局面。无论是翻译理论者还是翻译教师,甚或学生也必以奈达的理论来衡量译文的好坏。语言学派的最大弊端在于会给人以误导,以为“学好语言学就可以翻译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今(1987:16)认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要害是“把艺术事实还原为语言事实,把美学问题还原为逻辑问题。”语言学派的目的,正如张南峰先生(1995:16)指出的那样,旨在“把翻译视为一门精确的科学,集中研究语言系统的差异、语言形式的转换,从而归纳出一些诸如语态转换、词性转换、增词减词之类的所谓翻译规则,企图以这些机械化的手段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字与字、句与句的对等,却回避了文化差异、翻译动机、译文用途等重要问题。”如果此种假设真的能够成立,只要组织语言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共同设计出翻译软件就可以了。然而,在软件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没有任何翻译软件能够代替人工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因此,语言学派所期冀的目标,最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那就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张南峰 1995:16)。难怪奈达的翻译思想一旦发生转变,语言学派的翻译者便甚感困惑与不解,“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刘四龙 2001:9)。张今一针见血地指出,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致命弱点是只注重原语与译语在语言层次上的对等和等值,而忽略了译者及其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翻译文艺学派主要强调翻译中文学属性的转换,文学属性的转换主要体现在形式(译文的形式)和内容(原文的内容)的关系,原文风格与译文风格的关系,译者的风格与作者的风格的关系,翻译的再创造等方方面面。
  关于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翻译文艺派自身内部不太统一。有持“背叛”论者、有持“一仆二主”论者、有持“隐形人”论者(方梦之 1998)以及有持“创造叛离”论者(谢天振 1999)。

 翻译认知心理学(修订本)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