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学问——语文教学优质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方法篇)(潘新和、赵志伟作序推荐;黄玉峰老师倾情传授48年语文教学经验)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上课的学问——语文教学优质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方法篇)(潘新和、赵志伟作序推荐;黄玉峰老师倾情传授48年语文教学经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轻型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3743882
作者:黄玉峰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编辑推荐
上有魅力的语文课
做有主张的语文教师
上海语文教学领军人物黄玉峰老师倾情传授上课的学问

 
内容简介
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黄玉峰老师大胆改革创新,将“浙东文化学旅”等资源引入到语文课程中,用他的教育实践体现了“教师即课程”,时刻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去体验和理解课程,旁征博引,将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本书作为他从教48年对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引入定场诗,还是对各种专题的打造,无不体现他对“人”的教育的呼吁与提倡。
作者简介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副会长。他深耕教坛48载,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与系统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上,致力于传播“人”的教育。
目  录
第一讲 为语文课堂引入优质资源
一、教师要有一点自己的主张
二、把培养兴趣当成头等大事
三、让课文更准确地被理解
四、以点带面地扩大知识面
五、提供“真知识”,培养独立人格

第二讲 带学生走入“现场”
一、“定场诗”的奥妙
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到真正的“现场”中去

第三讲 为不同的课文“量体裁衣”
一、散文: 知人论世
前  言
近一段时间来,有关“真语文”的讨论常见诸多类语文刊物。我以为当老师们的“做课”成为一种时尚,当广大中小学生天天埋头于做语文习题的训练时,“真语文”便无从谈起。什么是“真语文”,专家们的长篇大论不算数,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在校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如果他们喜欢其语文老师进而喜欢语文,那么他的老师教的便是真语文。否则,课上得再精彩,课堂再热闹,外面的名声再大,学生并不真喜欢语文,那就只是一次次“作秀”。犹如杜威所说, 教学是买卖,只有卖,没有买,那“买卖”便没有做成功。
近年来,笔者有时也会被邀请去中学听课,但是每到这时总有些怕,因为受不了执教者(今日堂而皇之称为“做课者”)的表演: 边放课件边讲课文、精心设计的提问、言不由衷的表扬,老师像个诱骗者,学生是群被骗者。“骗”成功了,大家兴致淋漓;“骗”不成功,一时冷场,大家难堪。我常在底下想,这是语文课吗?语文是这样学的吗?一篇明明白白的课文有必要这么“精耕细作”吗?学生一年到头这样折腾吃得消吗?于是一面听课一面看手表,盼望早一点下课。我相信有这种想法的绝不止我一个人。正像启功先生说他一位学生上《小英雄雨来》时设计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小雨来死了没有”。启功先生说:“雨来倒是没死,我可死了——让你给磨烦死了。”(《启功口述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媒体评论
玉峰先生的课,是师生间思想的撞击与对接,是言语生命、精神生命的传承,是培育未来的“思想者”——“立言者”的课。作为“思想者”,他的课自然不乏独到的见解,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生产思想、懂得思想者是怎么炼出来的,这尤其难能可贵。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世界》副主编  潘新和

“读书做人”“把学生当成人”是玉峰的口头禅,这也是他上课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正是眼中有学生,他总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虑为何学语文、如何才能学好语文,为此殚精竭虑,想出各种办法“诱导”学生读书作文,而绝不仅仅设计出可供观摩的“样板课”。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赵志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 教师要有一点自己的主张
有人曾经把课外资源的引进,称之为“插科打诨”,认为这脱离了文本,是不应该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穿插,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学的境界,是一种教学中机智感的反应,是一种灵活的运用。适切的临时发挥,灵感闪现,是十分可贵的。这需要教师的积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今天从许多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许多大师是怎样上课的。闻一多讲唐诗,刘文典讲庄子,鲁迅讲魏晋文学,都会运用很多课外的东西,或者照着自己的研究特长来讲,或者结合时事,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旁征博引。现在很多健在的校友,回忆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说,教师照本宣科是很丢脸的事。有人问汪曾祺:“西南联大条件那么苦,为什么还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汪想了想,回答:“自由。”所谓自由,不是说散漫无章,而是说对教师授课不加限制,不拘一格纳资源。不少大学者,在回忆教师给他们的教益时,说教师就是海阔天空地扯,然后开一个书目,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读。有的甚至形象地说,我们的学问是让教师的烟斗给熏出来的。这虽然是针对大学生,但对中学生来说,原则是一样的。
我们上一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好这一篇文章。好的课是能打通古今,打通物我,打通文史哲的。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所得,能在你的教学中得益。”既然课本教材是一个例子,那么我们引进另外一个例子,完全是可以的,有时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个理念我们要明确。有了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够理直气壮地引进和运用优质资源。
任何事都有一个根本。《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是个很有意思的字,用中国文字学专门的术语叫做“指事”字。“木”是一棵树,本就是在这棵树下面,做一个记号,指示着树根的部分。“事有本末,物有终始”,抓住了本,才能抓住要害。对于一棵树,我们不能光浇叶子,主要得培养好它的根,浇好了根,这棵树才能长得丰茂。比如说我们要搞运动会,全民运动就是根,比赛只是末。提高了全民的身体素质,都参与到运动中去,那么我们的竞赛运动就搞得上去;如果光是抓竞赛,即使获得一块或两块金牌,全民的身体素质也很难得到提高。

 上课的学问——语文教学优质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方法篇)(潘新和、赵志伟作序推荐;黄玉峰老师倾情传授48年语文教学经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