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结构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 版 次:1
  • 页 数:412
  • 字 数:360000
  • 印刷时间:2014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429130
  • 丛书名:中国宏观经济丛书.2012-2013
作者:马晓河等 著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内容简介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看,众多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和条件创造,经济均会出现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均是如此。但在进入这一阶段后,如何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则成为各国在进一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等约束的强化,各国之前所采用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形成的经济结构难以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时继续维持不变。同时,之前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和掩盖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也不断突显,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这些矛盾集中爆发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从而造成经济增速下滑甚至长期停滞。
目  录
第一章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第一次结构转型:跨越式选择与经济发展
 二、第二次结构转型:战略调整与改革开放
 三、第三次结构转型:迈向高收入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战略选择
第二章我国需求结构转型研究
 一、相关理论及研究思路
 二、我国需求结构总体变化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需求结构三大矛盾的原因分析
 四、需求结构转型的国际实践与经验教训
 五、我国需求结构转型的总体思路、战略主线和政策选择
 附录: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需求结构调整的政策实践及
 启示
第三章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一、产业结构转型的一般含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三)推进城市群建设,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城市网络和城市社会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标志。推进城市群建设,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坚持规划优先,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借鉴国际城市化、城市群发展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城镇化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高水平发展。主动适应高铁时代带来的“同城效应”,积极推动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更加注重发挥大城市在创造社会财富、吸纳转移人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和集约使用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城镇体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以都市圈为重点,以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和县城为骨干,以各类小城镇为基础,以中心村(农村社区)为支点,进一步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三是强化大城市的主导作用。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区域,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鼓励有条件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增强中小城市对周边地区产业和人口的吸纳能力。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促进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以完善社会保障为突破口,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城镇经济基础
  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扩大城镇发展规模还是提高城镇发展质量,都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否则城镇化就无所依托。城镇化本质上就是转移农村人口,而能真正转移多少人口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未来一段时期,推进我国城镇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城镇化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推动一批关键技术尽快突破,以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结构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